發了這么久,也建立了讀者群,一些讀者的話讓我想了很多。有人說將我的文當做正史來讀,我很忐忑。下面就來和愛好歷史的朋友們聊聊我文中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說起這個,我便有種任重道遠的感覺,似乎每一字都要慎重,否則一不小心便給人造成了歪曲歷史的印象。請大家在讀這片陋文的同時能正確的看待這段歷史。而只有深入史冊,我們才能對漢宮權力交錯背后的人性深入理解,進而達到透過字面來審美的高度。而審美是伏弓力求做到的事情,希望讀者不僅僅花費時間來看了一個情節緊湊的故事,而是從心靈深處得到一種想象,當然這想象可能有些凄涼悲壯,但這正是伏弓希望帶給大家的。怎么說呢,這本書是伏弓試圖觸碰讀者心靈的一種嘗試。那么,讓我們打開心扉,來說說第一個史實。
從第一卷講起。那是劉徹統治末期爆發的一次震撼了整個歷史的著名事件,它險些掀翻了整個漢王宮。征和二年,劉徹已經六十多歲了,他的妻子是衛子夫,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已經病故,外甥霍去病也死掉了。當時的太子是衛子夫的長子劉據。劉徹二十九歲得到第一個兒子,既劉據,因此,劉據的出生成為劉徹王權穩固的基石。(至于劉徹的第一位皇后陳阿嬌的事情,我們還會在以后的章節中提到,到時候再為讀者演說。)劉徹非常溺愛劉據,但這并沒有讓年輕的劉據變得驕縱,他十分懂得進退,當時,劉據的門客也很多,儼然一副未來賢君的模樣,人們對他的仁厚也是頗為贊揚的。不過,劉徹的確活的太久了,大家可以算算,征和二年的時候,衛太子劉據大改也四十多歲了,可是劉徹卻還是很健朗的活著,因此宮中便有流言傳出,說劉據非常希望劉徹快點駕崩,這樣便可以趁著年富力強而登上寶座。這種鬼話后來也傳到了劉徹的耳朵里。不過一開始他并不相信,直到直指繡衣使者江充導演巫蠱事件,劉徹真的龍顏大怒,下令誅殺衛太子,進而在椒房殿逼死衛子夫。大家可以想象,那是一段怎樣殘酷的史實。此事在當時誅連甚廣,很多劉據的子女都被關在掖庭獄之中。而宮中竟有讖言不脛而走,說掖庭獄里有天子之氣。其實,這種說法指的是,劉據的孫子劉病已,也就是劉徹的曾孫。
劉徹誅滅衛氏一門后,漸生悔意,便頒布了《罪己詔》向全天下承認自己犯了過錯,不過卻始終沒有為衛太子平反,因此人們至今仍然稱其為戾太子。其實我們縱觀歷史,深入分析,伏弓有一家之談,僅供大家飯后品評。
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愿意讓位,任何一個太子都有自己的政黨,太子的政黨是否能成氣候,與他的生母有關,而劉據的母親衛子夫又是衛青的姐姐和霍去病的小姨,這是太可怕的事實了,因此劉徹老年后,對太子還是有防范之心的。太子即便再小心也會有錯處,他的錯處之一就在于得罪了江充這個小人。江充與漢王室有仇,這個是和我文中寫的一樣的,原因也是史實,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江充做事,是經過密謀的。這便是此一段歷史的相關史實。另外,劉徹殺母立子也是真的,這更能看出劉徹作為帝王英明和殘酷的一面。
至于鉤戈婦人到底有沒有參與到巫蠱之禍中,我們沒有相關證據,因此此事是伏弓對歷史的延伸和想象,請大家理解。至于江充與鉤戈的感情,也是伏弓杜撰的。
好了,關于第一卷的史實背景我們就先闡述這么多吧,日后隨著情節的推進,伏弓還會奉獻更多的有關文章,謝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