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皆為正史資料)
英宗趙曙:(1032-1067)原名宗實。后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后為秦州防御使。1062年立以為太子。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歐陽修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宋孝宗淳熙年間,追謚文定。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蘇轍則是“小蘇”。作品有《欒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里陽村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正三品)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正二品)
韓琦:(1008—1075),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將。出身世宦之家,父韓國華官至右諫議大夫。韓琦3歲父母去世,由諸兄扶養,“既長,能自立,有大志氣。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純一,無邪曲,學問過人”。英宗時期官至右仆射,封魏國公。(從一品)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死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陜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英宗時期任諫議大夫。(從四品)
高滔滔(1032年-1093年),為宋英宗皇后,宋神宗母親,宋仁宗皇后曹氏是她的姨母。毫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人。她一向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信任保守派舊黨的大官司馬光。1085年,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趙煦只有十歲,還是個小皇上。時高太后已是太皇太后,她奉神宗遺詔輔佐年幼的皇上,垂簾聽政。高太后一執政,就開始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
曹太后(1016-1079)宋仁宗皇后。即慈圣太后。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一作靈壽(今屬河北省)人。曹彬孫女。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冊為皇后。英宗即位,尊為皇太新。性慈儉,重稼穡,常于禁苑中種谷養蠶。善飛白書。神宗立,尊為太皇太后。王安石推行新法,她竭力反對改革,稱:“祖宗法度,不宜輕改。”主張罷王安石相,又反對神宗北取燕、薊諸州。卒謚慈圣光憲。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馮京(1021年-1095年),字當世,宋代咸寧人,生于廣西宜州。少年時隨父母遷居藤州鐔津(即現藤縣),年輕時又遷江夏咸寧。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在鄂州鄉試中舉人第一名,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在汴京會試中貢士第一名,接著殿試中進士第一名,即三元及第,人稱為馮三元。先后娶兵部郎中王絲之女王文淑,與富弼之女富若蘭,成就“三魁天下儒,兩娶相門女”的佳話。出知揚州及江寧(今江蘇南京)、開封、太原三府,授翰林。
富弼(1004—1083)字彥國﹐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異等科及第﹐歷知縣﹑簽書河陽(孟州﹐今河南孟縣南)節度判官廳公事﹑通判絳州(今山西新絳)﹑鄆州(今山東東平)﹐召為開封府推官﹑知諫院。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漢族。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
周敦頤(1017~1073)中國宋代(北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晚年定居廬山蓮花峰下,以家鄉營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書堂,故人稱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謚號。他與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并稱為“北宋五子”。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
蘇軾(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代,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