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帝王家的淵源
這些說明我本來是寫在書中的,后來想想,還是不要耽擱進度的好,于是算做作品相關了。這些說明,能幫助大家看懂我書中的李淵和楊廣。這些都是真實的歷史資料,不是演義,所以,看過這些后,我相信,以前沒怎么注意歷史上這兩個人的讀者,對楊廣和李淵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李淵和楊廣是什么關系?親戚,正兒八經的親戚,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妻子獨孤皇后和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姐妹,也就是說,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表兄弟,這層關系夠鐵吧?還不止如此,李淵的妹妹同陽公主的女兒,也就是李淵的親侄女,是隋煬帝楊廣的妃子。李淵雖然不算國公爺,但這層親上加親的關系卻是響當當的。至于……表叔娶表侄女這種事,在古代……咳嗽,就不必說了,人家楊廣可是皇帝(比清朝皇帝強多了,那是姑侄、姐妹、甚至輩分上差兩輩的都能在一起侍候一個男人。想想就是一身冷汗。)。
(廢話一點:史書上并沒有記載,這位侄女妃子是否給楊廣生孩子。估計是沒有,因為好像她并不太得寵。如果生了孩子,冷汗,近親結婚惡果多呀……)
好了,大家都知道李楊兩家是親戚,而且關系還很近,特別是李淵和楊廣,是真正的表兄弟,他們的母親可是一母同胞的姐妹。這種鐵關系之下,為什么李淵最后還要起兵反隋,并最終取代了楊家,坐穩了皇帝之位呢?這里面的名堂除了楊廣本人的原因外,還有更多歷史上的原因。
實際上,在李淵起兵之前,楊廣對李淵還算不錯的。楊廣殺了那么多李姓家族,卻從來沒動過李淵一家,僅有的一次怒目相對,也限于發文申斥而已。按理說,面對皇帝如此的“溫情”,李淵應該很忠心才對。然而,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狀態,一切的利害關系都不能用親情關系來衡量。
…………………………………………………………………………………………………
在談李淵為什么反隋之前,我們先談談李楊兩家的淵源。他們的最初淵源,要追溯到百年前的西魏時期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很長的南北朝時期。長江南北在那個時期,遭遇了頻繁的政權交替,特別是北方地區,戰火紛飛都不說了,還是以胡人為主的政權交替(當時的胡人是五個強悍的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鮮卑、羌、氐、匈奴、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氐族建立的前秦(苻堅)、鮮卑建立的北魏、東魏和西魏。而這其中,又以西魏政權最為漢化和強盛。
魏馮太后和孝文帝改制,這里就不說了,只說李楊兩家的關系來源。他們起初并不是親戚,關系也不鐵,當時都是一個大人物的手下將官。這個大人物就是后來北周的開國皇帝宇文泰。
說起宇文泰,先簡單說一個名震華夏歷史的武川鎮軍閥。為什么提到這個,因為,這里出了三朝皇帝,那就是北周、隋和唐。強悍吧,一個小小的武川鎮,出來了統治中華大地幾百年的三朝皇權,又都是武將最后奪權,逼前朝小皇帝禪讓,這在中華歷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而更好玩的是,這三朝開國皇帝之間都是裙帶關系,哈哈,是不是很具有傳奇色彩?
在西魏時代,北周開國皇帝宇文泰、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李虎都在一個人帳下當小軍官,這個人就是西魏大將軍、武川豪強賀撥度。這三個人分別在賀撥兄弟的麾下當兵,宇文泰官職最高,李虎是小將軍,而楊忠是最次的一個,但卻是運氣最好的一個。這些本書中不涉及,就不再一一敘述了。
到了后期,武川鎮軍閥中出了不少大將,在西魏的八柱國(八位最強的大將軍,類似軍區司令)中,李淵的祖父李虎,獨孤信,楊堅的父親楊忠都曾經是其中的一員,可見這幾個人不僅關系鐵,地位高,而且都是軍功出身。
武川鎮軍閥集團在當時很出名。作戰勇猛,戰功卓越,又都是一個地方出來的,自然要抱成團,于是,這個集團內部的聯姻就很突出了。而讓人覺得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宇文家、老楊家和老李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去當獨孤家的女婿,誰讓當時的獨孤信是宇文泰的兒子宇文毓的老丈人。這個宇文毓也當了一段時間北周的皇帝,獨孤家的這位女兒也當了一段時間的皇后。所以說,嘖嘖,獨孤家的女兒真值錢呀,是三朝的皇后,兩個朝代的開國皇后,歷史上,誰家的女兒能跟她們比?就連近代名噪一時的宋家……咳嗽,也才出了兩位“皇后”。
獨孤信,也是武川鎮軍閥的一員。史書上說他“美容儀,善騎射”,善騎射就不去管了,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大將都是強人,獨孤信也只是其中一員。我感興趣的是“美容儀”,嘻嘻,老子都是帥哥,女兒能不漂亮嘛,所以,獨孤家的女人……強呀!
獨孤信是宇文泰的崇拜者和追隨者,宇文泰選這個功臣忠臣的女兒當自己的兒媳婦很正常。獨孤信太強了,太有眼光了,跟對了人不說,女婿也一個比一個強,汗,這種老丈人當的確實太強悍了。這說明獨孤信不僅是員猛將,還頗具有政治眼光。雖然,獨孤信最終因為功勞太大,又成了權利爭奪者的眼中釘,被宇文泰的侄兒逼得自盡,沒能看到三個女婿的風光,但他泉下有知,也肯定也會感慨萬千吧!
李家和楊家紛紛把兒子送去當獨孤信的女婿,我想,一方面是因為大家都是武川鎮出來的,都跟著賀撥兄弟混,賀撥兄弟完蛋后,又都跟了宇文泰,具有既往的鄉土關系;另一方面,獨孤家的女兒是皇親(他們娶獨孤家女兒的時候,宇文泰當沒當皇帝,我就沒考證了,不過,估計即便沒當,也是宇文泰掌握了武川鎮軍閥之后了),攀上裙帶關系對鞏固自家的地位也有很大幫助。
…………………………………………………………………………………………………
總之,李淵的老爸和楊堅就成了老挑,兩家關系從這個時候起,由私人之間的同事、鐵哥們,成為了更進一步的親戚關系。李淵的老爸死的早,自然在政途上李家就落后了楊家。
楊堅在老爸死的時候,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大將軍了,在他的大女兒楊麗華成為西魏最后一個皇帝(那個八歲的小家伙就不算了吧,傀儡一個)的皇后以后,楊堅的地位與日俱增,芝麻開花是節節高。可是,楊堅的這位女婿是個敗家子,真正的荒淫無度,殘暴超乎人的想象,他這個老丈人連教育女婿的話都不敢說,可見西魏政權已經走到了崩潰邊緣。
但是,由于楊堅的能干和忠心,再加上是國丈,幾層關系套下來,那么,西魏政權在遇上一個荒淫皇帝后,楊堅被眾人推出來當了掌權的輔政大臣(這點很搞笑的,這里不說了,想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自己去看楊堅發家史吧)就很正常了。老楊原本是忠臣,老主子厲害,但死了,新主子不爭氣,在敗家,他在一夜之間突然變成了掌握皇權的人,那,嘿嘿,人是善變的嘛,何況,他的老婆獨孤皇后還在不停地慫恿他學習他的前輩宇文泰。
于是,楊堅開始了奪權的歷程。在這一歷程中,李淵堅定不移地站在了姑父這邊,因為他的父親,楊堅的老挑李昺(鄙視一下李淵的祖父李虎,給兒子取的這名,讓我查了很久字典,也沒弄明白讀音,這字還是復制的)堅定地跟隨了楊堅。李昺死時,李淵才七歲,雖然沒辦法為楊堅打天下,但,李淵家族的忠心卻深深寬慰了楊堅夫妻,于是,李淵的好日子才算真正開始了。
(再廢話一句:楊堅當皇帝,國號為隋,原因是從他老爸開始,爵位封號就是隋國公。李淵當皇帝,國號為唐,原因也是從他老爸開始,爵位封號就是唐國公。笑一個,這是因為這兩人覺得這個爵位很吉利還是因為兩人都不忘舊情?這點,好像沒人去考證,大家就當會心一笑好了。)
在楊堅以隋代西魏的時候,他的這些親戚和老表們都出力甚多,楊李兩家關系尤其親密。楊忠這個人,不僅對宇文家忠心,對親戚也很照顧,宇文家的老婆也對親姐妹很照顧,楊堅這點上繼承了老爸,他并沒有因為李昺死了,就不管李淵。年僅七歲的李淵得到了楊堅的特別照顧,在楊堅的堅挺下,繼承了老爸的爵位,成為唐國公,小小年紀就已經成為了人上之人。
所以說,楊堅其實是個念舊情的老人。他建立大隋的時候,李淵才十六歲,楊堅特地給李淵補了千牛備的身份,讓他在自己身邊做御前侍衛,這段時間長達六年。在皇帝身邊親耳聆聽,親眼目睹的一切,都給李淵不少觸動。特別是年輕人,那一腔熱血或許就是這段時間萌發出來的,這段時間也為李淵以后當皇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年輕時期的李淵是很幸福的,他的親姨媽,獨孤皇后對他特別寵愛,獨孤皇后對楊堅的影響力更是千古難比擬的。于是,在獨孤皇后的大力照應下,本身就有了從政基礎的李淵在二十二歲那年,成為了掌握實權的地方官,累任譙、隴、岐三州刺史。楊廣登基后,也沒虧待這位表兄,李淵連續做了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后來被征為殿內少監,在大業九年更是升任衛尉少卿。
…………………………………………………………………………………………………
四十七歲的李淵已經不是當年的熱血青年了,之前被人稱道的領兵將才此時卻給李淵惹禍了,原因來自于隋煬帝楊廣對朝中大臣的清洗,這種清洗,讓原本認為自己一家可以永享榮華富貴的李淵從美夢中醒了過來。
事情的起因可以說莫名其妙,大業九年,李淵在被任命為衛尉少卿后才兩個月,突然受到皇帝的貶斥,貶斥的原因是他擁有良駒而沒有進獻皇帝。楊廣酷愛美人,也喜愛良駒,但為了一匹馬就將李淵撤職,怎么想也不對勁。聯想到李渾的下場,聯想到竇氏的臨終之言,李淵明白了,皇帝這是在找借口來排擠李姓家族,如果他再不采取應對的措施,李渾的今天就是他李淵的明天。
其實,老楊家當了皇帝以后,就不那么看重老兄弟們的情義了,從楊堅開始,手中的屠刀就在有意識地揮向原來的那些手握重兵的老哥們,楊堅殺功臣和大臣,那也是出名的狠呀,后世的明太祖,估計從他身上也學到了不少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只是,楊堅殺的大臣都是握有重兵或掌控權利的門閥貴族,很少殺這些憑借軍功和才能升遷上來的平民新貴,這是楊堅逐步采取的控制中央集權和進行人事改革的措施。因此,楊堅的殺戮名單中,絕對不會有李淵。
中國從漢以來形成的士族門閥制度,在晉朝和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鼎盛階段,也走向了衰亡時期,游手好閑就能獲取巨大利益的認知使得士族集團越來越腐敗,沒有能力卻拿斜眼看那些有能力有軍功的新貴,這種姿態,讓靠軍功爬上來的楊堅很是惱火。
根據記載,楊堅的父親楊忠出生在山東,但楊家祖籍是陜西華陰縣人(汗,華陰,又一個強大地方,不過,后來的那句話……咳嗽),楊堅的母親姓呂,名字……反正,楊堅的父母根據史書上的記載,應該都是漢人,雖然當時的北方胡漢混雜,很難分清一個人到底是純正的漢人,還是混血兒,但楊堅的父母似乎不存在這個問題,而楊堅本人則以純正漢人自居,可能也說明了這一問題。
所以,楊堅可以說是自晉以后的第一個漢族血統的平民皇帝,而他在當皇帝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漢姓。因為北周皇帝宇文泰是個鮮卑人,他憎恨西魏孝文帝讓所有鮮卑人都改漢姓的做法,一上臺就賞賜了無數鮮卑姓氏給這些心腹大臣,楊家獲得的鮮卑姓很奇怪,叫普六茹,楊堅就獲得了一個洋不洋中不中的怪名字——普六茹堅。楊堅看來對此是深惡痛絕,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老子是漢族,不要那勞什子鬼姓氏。
于是,在皇帝的示范作用下,那些被賞賜了鮮卑姓氏的,還有本身是鮮卑人,在西魏時代被勒令改成漢姓氏的大臣們,紛紛更改自家的祖籍,據說,當時的北方大族還得意洋洋地對南方貴族說,俺家的漢人血統比你們純正……汗,這都什么跟什么呀!
不過,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的確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少數民族在咱們強大的漢文化影響下,都逐漸被同化了,沒有同化的也被連年的戰爭消滅了大部分,剩下的,都跑口子外去了,這其中,也包括了高句麗……算了,這些就不說了,真要扯起來,能寫一本書了,夢夢我可沒這個水平和精力。
…………………………………………………………………………………………………
為什么扯楊堅的漢人血統論,那是為了說明楊廣的江南情節。楊廣吧,這家伙其實很有文化人的味道,能寫一手好字不說,文章也作得比較華麗和有文采。這功夫是楊廣長年接受文化教育的結果,也是他努力學習漢文化的成效。
楊廣在江南生活了十年(滅陳后,他前前后后掌管江南近十年,采取了很多懷柔政策,尊重大儒,拜了好幾個有名的大儒為師,這點做得很好,江南文人對他的印象非常好,也比較擁戴他),加上他鐘愛的蕭皇后也是江南蕭家皇族(咳嗽,這位蕭家公主的老爸,地盤很小,但也是皇帝、國王的名分,勢力雖然差了點,也有百來年的歷史。)出身,江南美女的委婉與細膩,還有那博大精深的學問也深深影響了楊廣,所以,楊廣自己是真的有江南文化情結的一個人,可以說,楊廣在爭奪帝位之前,一直把江南看成是他的大本營(他后來死在江南,葬在江南,也算能瞑目吧)。
所以,很多人根據隋唐史來指責楊廣荒淫好色,開大運河是為了下江南玩美女,那真的是冤枉楊廣了。歷史上的楊廣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他的失敗有各種原因,有他自身原因,也有時局的原因,但,都與美色無關。楊廣的荒淫無道之說,其實是應該打大折扣的。當然,如果他不“荒淫無道”,李淵父子起兵奪取隋朝天下,豈不是……于是,無毛的鳳凰就是不如雞呀!
其實,楊廣本人的血統就不是純正的漢人了,因為他老子楊堅娶了鮮卑人為妻子呀,獨孤信可是真真正正的鮮卑族。但是,女人嘛,是沒有自己血統的,老公是漢人,她就是漢人的妻子,她生的兒子,在血統論不是那么仔細的古代,那也是正兒八經的漢人,至少,楊廣是這樣認為的。
楊堅父子既然都認為自家是絕對正統的漢人,又是靠軍功殺上皇帝寶座的平民中的強者,那么,北方那些掌握著權利的豪族,那些吃飯不干活的貴族,就成了他們要消滅的對象。老子楊堅采取了血腥手段,鎮壓了不少豪族列強,兒子的手段也強,卻不僅僅是殺人,而是改造人。
楊廣采取的改造手段可謂隱匿,那就是科舉制度,讓天下百姓都去讀書,憑借科考的本事來當官,徹底封堵了豪門貴族憑借祖上蔭功就占據廟堂,將這群蹲茅廁不拉屎的無能之輩,慢慢踢出朝廷的權利中心,讓他們都當敗家子去。
楊廣的這一手段不可謂不高明,真的很高明,高明到了唐朝直接延用了這些制度,并在后來的朝代中一直沿用了下來,直到今天(汗一個先)。但是,高明的手段在不同時期產生不同效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注定會被螃蟹狠狠夾一下,楊廣的倒霉就顯而易見了,何況,這家伙太想成功了,急功近利的結果就是自我毀滅。
平心而論,楊廣是一個很有才能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做了很多大事,很多實事,這些事對后代影響頗深,除了一條大運河還在造福中華大地外,科舉制度,朝廷編制等等,在以后的千多年歲月里,一直就是中華大地上的基礎制度,將中國的封建制度推上了頂峰。
楊廣本身是想做一個文成武就的皇帝,他想得到的不僅僅是漢武雄風,他還想重振華夏文明,在頻頻依靠武力來打擊那些少數民族政權外,還在努力同化突厥人,在推廣漢文化方面是不惜余力。
但,楊廣太心急了,太想獲得超越前人的功績了,于是,他采取的這些措施,在當時并沒有給他帶來利益,反而起了反作用。
首先,楊廣對大臣的清洗就毀掉了自己朝廷的基礎,而對百姓頻繁征召勞役和兵役,引起了民眾的反抗,這些就是楊廣真正的毀滅原因。民眾的造反對于李淵奪取楊廣江山的作用雖然也很大,但直接促成李淵造反的,正是楊廣對大臣的清洗政策。
楊廣在繼位前后,有意識地利用和幾個兄弟爭奪帝位的時期狠狠殺了一批不服他的大臣。這種手段倒沒有引起別人的特別注意,因為這是歷來王位爭奪戰中常見的戲碼。只是,楊廣并沒有暫時收手,而是繼續干了下去。只要有他看不對路的功勛后人,只有有人在他面前說上那么兩句話,他就開殺戒,李渾一族就是這么死的。
楊廣殺李渾后,因為李渾死的有些冤屈,于是,一個傳說在李姓大臣之間流傳,說是楊廣聽信了某術士的話,李家要替代楊家,于是,對所有李姓都很防范,特別是名字里帶水的人。李渾之所以被殺,就是因為他的名字,還因他有一個兒子的字叫洪水。
…………………………………………………………………………………………………
李淵自然也聽到了這一傳言,他的名字里也帶有水,于是,恐慌的心理產生了。但這個時候,李淵想的還是避禍,而不是造反,讓他真正想要造反的,卻是李密事件。
楊廣的隱匿手段漸漸被那些豪族們發現了,加上他對那些有兵權的人開始采取措施,于是,在他北上征伐高句麗的時候,后院起火了。這把火可不是一般農民起義,而是手握重兵的楊玄感干的,跟他一起干的還有不少門閥貴族以及他們的后代,最出名的就是李密了。
楊玄感造反是被鎮壓了,因為這一造反案件,楊廣把很多沒有參與的貴族豪門也扯了進來,據說,當時被皇帝誣陷涉及楊玄感一案而冤死的大臣及其家人多達三萬。汗,楊廣也太能殺了……
而李淵在楊玄感一案中不僅沒有被牽連上,反而是因功獲利,被楊廣升了官職的,原因嗎,好像是李淵第一個把楊玄感造反的消息通知了楊廣,當時,李淵在負責為楊廣出征高句麗的大軍籌措糧草,是軍需官。
在楊玄感被滅的起初一兩年里,李淵的小日子過的不錯,楊廣給了他軍權,李淵也很忠心和勇猛地為楊廣賣命,殺突厥人,殺起義軍,很立了一些戰功。楊廣感于他的忠心和那層裙帶關系,是好好提拔了他一番,連續做了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后來被征為殿內少監,在大業九年升任衛尉少卿。
可是,李淵的好日子也在這個時候到頭了,皇帝那道莫名其妙的申斥圣旨到了,他也被撤了職,又回到了軍需官的位置。李淵大吃一驚,不明所以的他四下打聽之后,有個消息讓他坐臥不寧了,消息說,皇帝因為李密事件,開始懷疑和打壓一切姓李的人了,而他李淵,也是皇帝的重點懷疑對象。
看,李家的李密造反了,后果很嚴重,皇帝很生氣,跟李淵扯上關系了吧。于是,在得知這一情況后,本身就被楊廣的申斥而嚇到的李淵,感到他們李家快要大禍臨頭了。我估計,李淵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了造反的想法,并在其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暗中做好了準備工作。
李淵此時聽取過世夫人的建議和幕僚的意見,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首先,皇帝不是申斥他不獻上好馬嗎?那好,我不僅獻馬,還要多多地獻,不僅馬匹,金銀珠寶美女等等,只要皇帝喜歡,我通通奉獻。在討好皇帝的同時,李淵利用老婆已經死了,沒人管了的由頭,開始表現出沉溺聲色的不思進取。
果然,李淵的這番表現讓楊廣很高興,我估計,楊廣原本就沒打算對這個表兄外加國公爺的家伙動手,所以才這么快就恢復了對他的信任,又讓李淵當一方掌權人了。這回,李淵沒忠心了,他只有提心吊膽之心了,到了任上,也不敢明目張膽顯示自己的能力了,而是忙著討好地方人士,拉攏皇帝的心腹監軍等等。
表面上的李淵荒唐又無所事事,暗地里……他把大兒子弄出去分府分地方居住,為唐國府聚集財物糧草等;二兒子武功謀略像他,于是他放任二兒子結交豪杰和地痞流氓,走私販馬的行商,并負責唐家騎兵的建設等等,暗中擴大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兩年的準備使得李淵起兵的時候,一切都很充裕,這點并不是演義上寫的那樣,李淵是被嚇或者被兒子逼的造反。相反,李淵起兵,從開始到成功,都是這家伙暗中籌劃的,那些自以為功勞卓越的大臣們,實際上都是李淵使喚的推磨小鬼。
至于在唐史上為什么看不到李淵的這些功績,有兩個原因。一,造反畢竟不是很光彩的事,任何一個當皇帝的人都不太喜歡史書上對自己的造反寫的很清楚,所以,能模糊的地方一筆帶過就可以了;二,李世民的功勞。為了將自己樹立成高大全的形象,李世民授意編寫皇家歷史的書記官悄悄抹殺了老子的某些功勞,安在了他自己身上,否則,玄武門就不好說了,而老子讓位,兄弟死亡又是大事,不能不在史冊上記載下來。
但是,唐史可以抹殺李淵的功勞,民間的人可沒那么聽話,一些文獻資料還是流傳了下來,讓后人得以從中獲知當時鮮為人知的一些事實。這些文獻中,最能反應這一時期李淵行動計劃的就是當時李淵身邊的書記官溫大雅書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這本書詳盡地寫出了李淵在造反前后到成功當上皇帝的那段時間里的一舉一動,是現代研究那一時期的主要資料。有興趣想獲知這一歷史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這本書。
所以說,楊廣是可憐的孩子,李淵也是可憐的孩子。楊廣的可憐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李淵的可憐卻是別人造成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兒子李世民。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具體內容忘記大概了,但文章中說到了李淵這一生有三大不幸,而這三大不幸恰恰是百姓認為人生四大不幸中的三個,那就是早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汗一個,這么簡單地一說,李淵還真夠可憐的。
不過,李淵畢竟不是老百姓,老子死了,他沒缺吃少穿無教育;妻子死了,身邊的小妾美女一大堆,一點也不寂寞,最多少了一個說心里話的人;兒子死了……才死了幾個而已,還有一大把活著的,出色的那一個更是替代了他,貌似也就有點悲痛,不會絕望。
笑一個,這些就是李家和楊家的淵源,是親戚也是仇人,但帝王的親與仇與咱們老百姓相隔的實在太遠,看看就好,閑來無事,就像夢一樣,打打鍵盤,YY出一本書來,也算讀史明理吧!
………………………………………………………………………………………………
以下是突發奇想寫的東西
論李家的血脈:
上文中我寫到,楊堅父子是自認為最純正的漢族血統,那李淵家族呢?大家其實都知道,李淵的老媽和楊廣的老媽是姐妹,李淵的血管里也有一半的鮮卑血統。與楊廣不一樣,李淵是承認自己這一半血統的,不僅承認,還用這一半血統跟突厥人搞好了關系,因為,突厥人也是鮮卑人血統。
不過,李淵當皇帝后開始考究自家的家譜,查來查去,這么一研究,不得了了,原來,人家老李家上八輩子就是皇帝,南北朝時期西涼國開國皇帝李暠原來是李淵的先祖,他老李家原來就是當皇帝的人呀!西涼國開國皇帝李暠又是哪個民族的?再查,乖乖,更不得了,人家居然是漢代大將軍李廣的后人。原來,李家也是很正統很純的漢族血統嘛!
好了,民間武士是比較崇拜漢大將軍李廣的,既然新皇帝是李廣的后人,自然就沒啥正不正的問題了,那些一直崇尚漢人天下的學者們也無話可說了,帝位來的正統,比楊家正統多了,就該替代楊家坐天下……
呵呵,笑一個,其實,皇帝家譜可不可靠的問題都不需要咱們去說了,皇帝說了算嘛。只是,有些皇帝吧,他不知足,比如唐高宗李治,這家伙喜歡看經學,研究歷史,于是去研究了一番自家的歷史,居然發現,他們老李家還有一個比李廣更強悍的祖宗,那就是道家創始人老子——大名鼎鼎的李耳。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都在笑吧,笑笑好,笑一笑十年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