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大明虎臣

周遇吉

周遇吉(?-1644),明末錦州衛人。又按周氏家譜稱其原籍為今江蘇睢寧縣風虎山[1],原名時純。為人勇武善射,加入行伍之后,在與后金的作戰中極為勇敢,逐漸從普通士卒提拔為明朝軍隊的京營游擊。為扭轉衛所兵士戰斗力下降而由兵部侍郎于謙改革兵制招募的一支軍隊,因為全部駐扎于北京,亦稱京營。到了明朝末年,京營將領很多都是靠家庭背景和裙帶關系取得職位的官宦子弟,他們對于出身下層忠厚魯直的周遇吉頗為輕視,周遇吉曾對他們說:“各位都是家世良好的紈褲子弟,只怕將來難以征戰疆場,平時為什么不勤于操練以抱效國家,而愧對朝廷的俸祿呢?

人物生平

崇禎九年(1636),滿兵進攻北京。周遇吉從尚書張鳳翼數血戰有功,連進二秩,為前鋒營副將。明年冬,從孫應元等討賊河南,戰光山、固始,皆大捷。十一年班師,進秩受賚。明年秋,復出討賊,破胡可受于淅川,降其全部。楊嗣昌出師襄陽,周遇吉從中官劉元斌往會。會張獻忠將至房縣,揚嗣昌策其必窺渡鄖灘,遣周遇吉扼守槐樹關,張一龍屯光化,賊遂不敢犯。十二月,獻忠敗于興安,將走竹山、竹溪,周遇吉復以楊嗣昌令至石花街、草店扼其要害,賊自是盡入蜀。周遇吉乃從元斌駐荊門,專護獻陵。明年與孫應元等大破羅汝才于豐邑坪。又明年與黃得功追破賊鳳陽。已而旋師,敗他賊李青山于壽張,追至東平,殲滅幾盡,青山遂降。屢加太子少保、左都督。

周遇吉是明朝抗清名將,于1642年11月在楊柳青曾經與清軍大戰三天三夜。當時,清兵七萬余眾從山東劫掠大量物資和青壯年人口經楊柳青北返關外,整個山東、河北兩省各地明軍或望風而逃,或撤兵讓路。當時已接圣旨由楊柳青調往山西任總兵的周遇吉本已帶兵開拔,但他聽說清兵要過境楊柳青,遂率騎兵返回楊柳青,利用地形痛擊清軍,清軍死傷數千,創造了在明清交戰史上罕見的明軍以少勝多的戰例。后周遇吉在山西也屢立戰功,古典昆曲大戲《寧武關》和京劇《寧武關》表現的就是周遇吉的戎馬一生,其中戲詞中曾多次提到周遇吉在楊柳青大敗清軍的輝煌戰績。

崇禎十五年(1642)冬季,周遇吉接替剛剛被明廷處死的許定國出任山西總兵官,赴任之后,淘汰老弱殘兵,修繕兵器,加強練兵,積級備戰。此后,明軍在與農民軍的幾次關鍵戰役中屢遭慘敗,主力喪失殆盡,失去了對農民軍作戰的主動權。第二年冬季,李自成攻占陜西,準備取道山西進攻北京,周遇吉與山西巡撫蔡懋德分別布置河防,并向京師求援,但當時北京已無兵可調,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將熊通率領二千士卒助戰,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黃河之后,趕赴代州為北京建立阻擊防線。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平陽守將陳尚智投降李自成,勸降熊通,并讓他游說周遇吉歸降。周遇吉見到熊通后,怒斥道:“我受國家的厚

恩,怎么可能跟著你叛逆?!你統兵兩千,不寧武關城樓

去殺賊,為什么反而要做說客?!”周遇吉怒斬熊通,將首級送往北京,以顯示自己效忠明朝的決心。

二月七日,太原淪陷,原任山西巡撫蔡懋德自盡身亡。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八天之后,又攻取了忻州,進而急攻代州。周遇吉在代州堅守數天之后,糧盡援絕,率軍突圍后退保寧武關。

寧武關位于山西中部,傳說由鳳凰所變,故有“鳳凰城”之稱。寧武是由太原北上大同的交通要道,明朝景泰年間建筑關城,與偏關、雁門關一起成為防御韃靼騎兵的山西三關之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無論周遇吉如何備戰,以山西孤旅是無法與李自成數十萬大軍相抗衡的,代州的失守只是時間問題。寧武關地勢險要,而農民軍又志在必得,此次戰役進行得相當慘烈。農民軍因為在明軍火炮猛烈的轟擊傷亡較重,曾以“五日不降者屠其城”的宣傳攻勢希望迫使周遇吉投降,明軍火藥即將耗盡的時候,一些將領也曾勸說周遇吉改變策略不要一味硬拼,但被“一軍皆忠義”的周遇吉斷然拒絕。于是在城內設伏,出弱卒誘敵入城,亟下閘殺數千人。

由于周遇吉的頑強抵抗,李自成一度準備放棄攻取寧武關,但他手下的將領們一再堅持,農民軍因而再次對寧武關發起了猛攻,在火炮的轟擊之下,關城不斷坍塌,農民軍沖鋒的前隊戰死,后隊馬上跟進頂替,終于攻破寧武關。農民軍攻入關城之后,周遇吉繼續指揮巷戰,從戰馬上摔下來后又徒步奮戰不止,在身中數箭被農民軍生擒后也仍然破口大罵不愿屈服,農民軍將周遇吉懸吊于高竿之上亂箭射死,然后又將尸體肢解。周遇吉的夫人劉氏素來勇健,帶領幾十名婦女拒守公廨,登上屋頂向農民軍放箭,全部被農民軍燒死。

城破之后,農民軍“遂屠寧武,嬰幼不遺[2]”,百姓被殺者甚眾。

歷史評價

甲申國變之年,當明軍一觸即潰望風而降的時刻,周遇吉特立獨行的舉動無論在當時還是在歷史上均產生了深遠影響,李自成因此一度準備撤回陜西,農民軍攻入北京之后,士卒們還在說:“如果每一鎮的主將都象周總兵那樣,我們如何能夠到達這里?”福王在南京即位之后,追封周遇吉為太保,謚號忠武,列祀旌忠祠。明末清初的一些歷史著作也極力渲染寧武關之戰,出現了許多互相矛盾、難覓歷史原貌的描述。其實,寧武關之戰的相持時間長短、激烈程度、戰績大小都是次要的,這些無謂的爭論絲毫不影響周遇吉本人“舍身取義”的價值。周遇吉在寧武長期得到普遍的尊敬,民間戲曲有《寧武關》的劇目,縣內建有周遇吉祠和忠武廟。

周遇吉死后被草草安葬在東門外恢河之濱,到清朝順治年間才又重修墓地、樹碑立傳。墓地清朝時因防汛需要遷于今寧武火車站外高地,上世紀30年代修同蒲鐵路時,又遷于城北華蓋山山麓。墓前立有四通碑,三為清朝所立,一為建國后所立。清碑上文字已斑駁不清,“忠”“義”字依稀可見。

寧武縣里共三處與周遇吉有關的墓地遺址,一處位于人民大街西口縣糧食局院內,這里也就是周遇吉的夫人和家人們的殉難之處。第二處位于城東大河堡村外,原為周遇吉本人墓地,后來因為河水沖刷而被遷走。第三處位于東郊火車站北,從周遇吉原墓址遷來,此處遺跡尚存。

ps;周遇吉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作者發出這一段的意思是,讀者不用質疑周遇吉軍隊的強悍基礎,周遇吉是明末捍衛國家的一座豐碑。

曾經淡然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简阳市| 绍兴县| 德保县| 余干县| 南投市| 修武县| 永清县| 黄梅县| 哈巴河县| 裕民县| 黄浦区| 古丈县| 咸宁市| 辉县市| 隆安县| 郎溪县| 永宁县| 舟曲县| 德昌县| 巴楚县| 隆子县| 黎平县| 陕西省| 铜川市| 繁峙县| 资阳市| 沁水县| 合作市| 鄱阳县| 手机| 泾源县| 济宁市| 凤冈县| 同江市| 阳原县| 明星| 七台河市| 富顺县| 阿拉善左旗| 平阳县|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