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與反應看似簡單,但十分容易被忘記或忽視。我慫恿你好好檢視自己的草稿,每當兩個角色發生互動時,間檢查刺激,然后審查立即的反應。然后輪流看其它的角色的反應。刺激與反應前后飛舞著,就像一場乒乓球賽,「沒有一個步驟可以被忽略。」
讓我多加幾個字,來強調一個可能被忽視或搞混的重點。刺激反應的互動——小說邏輯性的核心——是要『表現』出來的。他們會由角色立即演出。
背景不是刺激。
動機不是刺激。
角色的「想法」或「感覺」不是刺激。
刺激必須來自外界,因此觀眾能看到或聽到。
完成互動的反應也是要能被看見的,如果這個互動是要繼續下去。只有在互動要立即結束時,反應才可以是內藏的。
我會提出這樣是因為在我教學的多年中看到很多的學生,努力試圖想閃避刺激反應的原則。不論我是如何在課堂上解釋這個步驟,總是無法避免有學生跳起:「我可以讓角色只有憑想法或感覺去作某事,而沒有任何外在的表現?」
我的回答是不,你不能。
想想看,要是你的角色開始隨心所欲的,因為想到啥而作啥,角色的與你你故事的邏輯性就會開始崩壞。在現實生活中,你可以在毫無理由,胡思亂想,無理由的作事或說話。但就像我們在第十章里討論到的,跟他部分一樣,小說要比現實更好,更清晰,更有邏輯性。「總是」能想到某些事——某些刺激——能「引起」一些內在的想法或感覺,「總是」能夠想象一個反應,讓角色馬上付諸于具體行動。反應總是在刺激之后才上場。反應總是因為有刺激才會發生。事實上,在這兩件事進行時,角色內部或許會有一些情緒或感情的變化,但這不代表兩者就可以缺席。
要是你發現自己跳過刺激或反應的話,或者是想用一閃即是的沖動取代刺激——或是在刺激之后無法提供明顯的反應——這就是為啥你的故事會讓讀者覺得無理頭的原因。他會抱怨你的故事中,事情發生的不合理。然后他會討厭你的東西。他也許不原因,但他就是無法被說服。
所以說,不問論你想自己對邏輯掌握度有多高,你不覺得,找一天把你的故事再徹底檢查一次,確定無誤,是個好主意嗎?.
不要忘了這是在寫誰的故事:為避免混淆,請利用觀點角色的角度與想法來主導故事前進。
觀點。
只要注意下列幾點,就掌握觀點就不是問題
這是誰的故事?
進入這個角色的內心并一直保持的
雖然很簡單,但觀點有不同的角度可運用。
我相信你了解為何由一個一個角色,觀點來敘述故事。這是因為我們再現實生活中我們僅能由自身,而非他人的觀點,來了解事物。作者想想人相信讓他的故事是逼近現實且具說服力,他必須安排事件,好讓讀者如同經歷真實人生般,隨著單一觀點經歷整個故事。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下次當你在人群中時,花點時間觀察你是如何看周遭人事物,而那些你有興趣的人,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同時觀察四周的人,運用你的想象力,向其它人事如何用個人獨特的觀點來分析看待同一件事情。
你筆下的角色在故事中,應該也會以這種方式來體會故事行動(storyaction)。要如何做到?很簡單。將這些行動經由腦袋思考與內心想法來表現出來。由你所選定的觀點角色,透過其想法,感官與感情來表達。
無論你用第幾人稱的方式敘述故事都沒差。『我擔心地走在無人的街頭…』『他擔心地走在無人的街頭…』結果都是一樣的,你的目的是要讓讀者體驗到觀點角色內心中的所有事物。
在短篇故事中,通常會是只有一個觀點。短篇故事中,更換觀點會造成混淆而使故事看起來支離破碎。在長篇小說中,回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不過一定會有一個是主要觀點的。這是因為每個故事,終究會是以一個角色的故事為主線,如同你的生活故事是只屬于你自己的一樣。這將會是個致命缺點,如果你讓你的觀點由一個角色隨意跳得另一個角色上,而沒有固定一個主要觀點。人生不會是這樣,小說也不會是這樣。
舉例來說,要是一部小說有十萬字,會有5070%的敘述是透過主要觀點角色來描述。主要觀點角色的想法,感覺,原則,與企圖,將會主宰整個故事的行動。當你要更換觀點時,如果有必要,那是因為趕變觀點可提示讀者,好了解主要觀點角色所面對的問題。
要如何放置觀點呢?答案是:將觀點放在會在正確位置,不會錯過任何重大決定性情節的角色上。(舉例來說,你要是要寫一部爬圣母峰登山的小說,你很難將觀點放在從未里開過西部平原的小男孩身上)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的要素要注意。讀者喜歡在看故事時有擔心懸疑感。讀者大部分會為觀點角色而擔憂。讀者最常擔心是的什么?『擁有最重要目標的角色能否達成他的目標』。因此你應該將觀點放在擁有強大動機,推動故事前進的角色身上,在整個故事中,采取行動將故事引導到結局,會成為最大贏家或輸家的角色上。
這個角色,常常是最為掙扎的角色,而最終有所改變。因此在有些小說理論中說道,因選擇在故事行動中改變最多的角色,來切入觀點。
雖然是這樣指出,但在小說中,要是作者沒設計好情節,觀點角色與被改變角色之間并不一定會畫上等號。因為整個故事的行動與意義的中心會集中在觀點角色上,觀點角色,一定要成為被改變的角色。
以上對作者在寫觀點時有何意義??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你無法將觀點角色放在一個中立的位置觀察。即使是像『大亨小傳(ThegreatGatsby)』這樣的小說中,Gastsby(大亨)最終并不是真正重要的角色,NickCarraway才是最終真正有所行動,改變,對世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故事最后,決定回到中西部。Nick是敘述者,觀點角色,最后是他的故事,整個事件是透過他的感覺來詮釋。及時書名并不是這樣取。
總結是,作者千萬不可忘記:
1.每個故事一定是透過一個故事行動觀點(Everystorymustbetoldfromaviewpointinsidetheaction)
[個人無責任舉例:魔戒在每個角色才取行動時,會以其觀點來看事情,]
2.每一個故事必定有一個主要的觀點角色(dominantviewpointcharacter)
[個人無責任舉例:魔戒是以佛羅多,為其最主要的觀點來看事情,]
3.觀點角色會是最得失攸關的角色。
[個人無責任舉例:1:沒有佛羅多,故事掰不下。]
[個人無責任舉例:2:同理,在觀點接換時,山姆在佛羅多中毒后,接下魔戒,這時,觀點會佛羅多換到山姆身上。]
4.每一個觀點角色在劇情中有zhan有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個人無責任舉例:在黑門戰役時,亞拉岡是主要觀點角色,而不是佛羅多]
也許在剛開始時,新手作家會跟這些原則搏斗,會想這閃過這些原則。但當你試著作一段時間后,你會發現這些原則對集中故事非常有幫助。說故事的人常常要花很多時間在確定這是誰的故事,或是選擇那個觀點切入才會是讀者體驗故事最好的角度。與其選擇標準的立場切入故事,你會發現由是觀點切入故事會是更有用的.
不要混淆描寫重點:請讓你的讀者盯牢一個角色與其面對的問題
假設現在來寫鮑伯的故事,在你決定以他為觀點角色時,你要如何確定他的觀點呢?
當你在寫故事時,你要變成鮑伯,你只能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知道他所知到的,感受他所感受的,除此之為沒有更多的情報。當鮑伯進入一個大廳時,他會先體會到悶熱的空氣,注意到面孔模糊的人海,然后想『我要說服大家,我的想法是正確的』。
當你這樣描述時,你不但能將你的觀點角色與現實人生連結在一起,還可讓你的創作更容易。你還不用擔心沙莉在隔壁房干啥,與鮑伯擔心無關的事都可忽略。專心鮑伯的反應,盡你所能,讓鮑伯在這個場景中的體驗,生動有意義。
接下來,要讓讀者持續知道這是從鮑伯的觀點來看事情。
運用文法的技巧來體會鮑伯的想法感覺。
與其用『演講用的會議室很熱鬧』倒不如用『鮑伯感覺到悶繞在他周圍的溫度,了解到他得發表一篇好演說,好來保住觀眾的熱情。』
只有鮑伯自己能感覺自己,了解自己。因此讀者知道觀點是透過鮑伯再看,進而鎖定在鮑伯的觀感。
專業的作家透過外界環境(熱,擁擠的人潮)與觀點(鮑伯)相結合,建構起一個有[因][果]相連,經由鮑伯觀點,了解鮑伯的內在想法的。
作者可透過觀點角色,藉由觀察外界,了解觀點角色的內在想法與行動動機。這樣一來,你便可讓讀者知道這個觀點角色的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舉例來說,鮑伯對發表演說這件事的想法,是害怕?恐懼?自大?驕傲?這時所鮑伯的反應都反映出他的人格特質。
固定并強調一個敘述觀點,可減少問題,讓故事更像真實世界,并使讀者對你的角色產生同理心。除此之外,你可以讓讀者了解觀點角色真正的面孔。因為在他內心深處,角色是無需對自己說謊與欺瞞。
作者要小心不要隨便讓觀點跑掉。
假設鮑伯仍是觀點角色,而你想表現出他老板麥斯擔心鮑伯的演講時,你不會用[麥斯擔心著演講〕,因為這時我們是從麥斯的角度看事情。
相對的,你可用[當他走向演講臺時,鮑伯想起麥斯對這場演講的擔心],或是〔當走向演講臺時,鮑伯撇見麥斯掛滿擔心的臉孔〕
不論是哪一個說法,我們都能提供情報讓讀者知麥斯擔心,但觀點仍集中在鮑伯身上。
因為觀點敘述對寫故事十分重要,那你要如何訓練自己的敘述觀點保持固定呢?
找幾頁你自己寫的小說,用紅筆在觀點角色名字(a)下畫線,在每個句子中標出a角色的觀點(像是他看到,她想到,他聽到,他感覺到,她試著去)
看看是否有出現第二個觀點,要是有發現,用綠筆標出這個角色的名字(b),然后一樣在每個句子中標出b角色的觀點(看到,想到,聽到….)要是發現有兩個以上的觀點,如果有必要的話,重寫,維持單一觀點。
學的如何掌握觀點,對小說寫作十分重要。要是沒法好好掌握觀點,你的讀者會忘了這是什的故事,而你自己也會忘記!!!.
不要對你的讀者說教:請將想說的東西用更有意義,更有創意的方法說出
你知道,在你寫的故事中的某一個深處,藏有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必須要讓你的讀者知道,于是你寫下了這樣的話:
查爾斯雖然無從得知以下的事實,但在許多記錄上我們知道,擁有A人格的人很容易有心臟病,而他的敵人山姆正是A人格的人。山姆在童年時所遇到的許多問題造他的A人格的形成…
你可以很明顯看出,這種寫法并不能自然的溶入現代的小說中。在早期小說中,與現代極短篇小說尚未成行之時,一個小說作家可以用〔你,親愛的讀者….〕,然后以講臺布道的方式,以作者對讀者說來進行演講。但在經過多年的演化,小說表達的方式變的更復雜更自然,今日的讀者不會在呆呆的站在那里聽作者說教布道。
為什么呢?至少有兩個的原因,首先,來自作者的演說,會侵犯前兩章所提到『觀點』的原則。其次,像這樣的演說,會使故事的進展完全停頓,讓讀者自他原本專住的故事情節中轉移注意力。
還有一種不要在小說中演說說教可能的理由是,你會發現你不是一個在說故事的小說家,而變成想辦法推銷信念的宣傳小冊的作者。小說也許能說服讀者,接受某些道德思想,倫理概念或政治議題,但這些說服只是說故事中的附加產物。小說存在的首要功能不是在說服某人相信某事,小說的存在是為了要說一個故事,好藉此來闡明人性。
容我給個建議,如果你發現自己說你要寫一個故事好來〔證實〕某些議題或其的的東東時,暫時先把這個故事收起來,直到你是為了想寫這個故事才在開始動手。
當然今日的小說作者會有關心的議題,通常她們會有很強很強的個人意念。但那些能〔出書〕的作者會考慮到娛樂性,她們不會想用寫作來證明某事。如果故事剛好本身能傳達某些主題,那很棒。大多數的小說結束時,會暗示某些想法或感情,但若要想說服讀者,如果能發生的話,那只會是作者在說故事時的副產品,而不會是他說故事的目標。不然,整篇故事就會變成一場悲慘的校長訓話,而不是一個好看的故事。
假設你被說服不要用小說來當作傳達你理念的媒介(直接拿個木箱發表個人演說可能會更合適。)但要是你想要藏在文章中,表達的善意好心的意念,看起來像一篇說教時該怎么辦?
這也許有點難掌握,但我們在1213有提過觀點角色,你可以十分簡單的將作者想要偷塞給讀者的想法,透過觀點角色來傳達——只要觀點角色有必要想到的話。
知道我在說啥嘛?很簡單,當要將某些想法編入故事中時,好的作者不會想〔我要怎樣才能把這些東西塞入故事中〕而是會問自己〔我的觀點角色為何要學到這些想法知識?〕或是〔我要如何讓我的觀點角色想到我在這想說的事?〕這跟用用作者身分,將想法一股腦倒出來是完全兩回事。
你對觀點使用越純熟,你就越能減少以作者身分發表的演說。
看看那些說教。那些說教是被作者硬塞,一堆梗住喉頭難以下咽的信息。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你,作者,想秀在故事中,而不是觀點角色會想到或需面對所早成的問題。下次當你發現有作者跳出場介入故事發表演說的這樣的事發生時,想一想如何用觀點角色來取代之。
問你自己下面的問題:
1.故事中要發生何事,才能讓我的觀點角色記住這個想法?
2.在故事進行中,要發生何事,才能讓我的觀點角色去尋找得到這個信息?
3.其它的角色要怎樣告訴我的觀點角色這個信息(為啥他們要說?)?
4.還有其它可能的來源好讓我的觀點角色得到這個信息嗎?(報紙?電視?)
總是有辦法避免作者跳出來倒信息,發表演說的方法,一定有的。你絕對要找到這個方法.
也不要讓你的角色對讀者說教:不要讓對白變成笨拙的背景資料交代
在14章中,我們提到不要用作者身份出來倒信息,有些作者了解這點,但很不幸的他決定用角色來當傳聲筒,以不合現實的方式讓角色對另一個角色發表長篇大論。
通常而言,對白不會是個用來傳送學術研究信息的好方法。當角色想用笨拙的演講說出作者的信念時,他們就不會像正常人一樣的說話。對白是可以傳送有用的信息,但作者不能將自己想法的一股腦偽裝成對白,再通通丟出來給讀者。
也許你知道我說的論說對白
查爾斯走入,開口說道『喂!默力邁伯,你是生在1972年的沒錯吧,你有一對沒錢但努力工作的雙親,你爸是個小會計!看看你!今天穿的真是不錯,紅外套配上即肩的金發。我的天,你還跟沒跟培蒂離婚,就是那個的世界網球冠軍…』
這種無意義的話,勝至于比14章中提到的作者演講還糟。
對白的功用不是要讓角色說出別的角色早已知道的事,對白不能當作作者演講的偽裝,生為作者,要想出更聰明的方法來透露信息。
最后在讓我說一下有關作者演說的事,大部分你覺得很重要一定要揭露的信息,會自己找到方法,進入角色的生活與動作中,而于不需你擔心──只要這些信息是〔真的有意義〕。
換句話說,你需要去問自己,到底哪些你想放的東西是真正必要的。要是你的角色沒提到,沒記得,或是在其情節發生目的無關,那不就是沒必要放入故事中?如果這只是你自己想說的論點,誰會在乎?絕對不會是你的讀者!!
將說教論說留在課堂上。寫小說!!.
不要讓角色閑扯聊天:要讓說出的對白都有其目的,(推動劇情?建立角色個性?等等).
不要讓角色對白五顏六色太花俏:能用貼**實的手法寫對白,就不要用各式各樣的俗語俚語.
不要忘了角色的感覺:利用角色的想法,感覺,感受來創造出能被讀者所理解的角色.
不要害怕用『據說…』(這一條我還沒看書,不懂).
不要理所當然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請去求證:即使是一個小失誤,也會毀了你在讀者心中的可性度.
不要停止觀察與作筆記:利用隨時觀察記錄來鍛煉自己的敘述技巧.
不要忽略場景架構:
(1)在這一景,主要角色想達成的立即目標為何?
(2)寫下目標
(3)在別處記下這一景所發生的問題,并記下問題有否被解決。
(4)當目標確定后,帶入另一個立場與角色相反的第二人
(5)設計這兩個角色之間的沖突
(6)寫下這場景的
(7)(橋段)景寫爛,是因為這景所提出的問題,沒有得到好答案.
不要將鱷魚自氣窗扔下(不要突然天外飛來一筆,不要為沖突而沖突):有趣的事件要跟故事有關。
災難——指壞的轉變,在場面終了時,對這場所提出的問題有著不滿易的回答——通常是要很嚴重的。但有些時候『災難』會讓新手作家產生混淆,讓他以為只要在結局時發生『任何』的壞事都可以成功。
傳說中有人提供一個『災難』的方式,是在某個偵探委托人互動的場面終了時,故意自氣窗丟下一只鱷魚來作為結尾。
在這個傳說中的偵探冒險故事中,我們的大偵探山姆,正在他的破爛的辦公室中,詢問他美麗的委托人。他的目標,很清楚的,是要知道問出威脅美女客戶的男人之名。因此這一場面的目標很明確:他能否得知這個人是誰?
根據傳說,在這個場面結束時,這個作者知道他需要一個災難。就這樣趴答一聲,自偵探門口的氣窗,爬入了一只活鱷魚,濕答答地大搖大擺的經過書桌,同時兇暴的張開大嘴。
]在這個故事中,這個發展十分愚蠢,為什么呢?因為他并沒有回答這個場面所提出的問題。
問題是『山姆能否得知威脅他客戶的人是誰?』鱷魚跟這個問題一點關系都沒有。
假設,這個災難一定要回答唱場面問題,這個答案絕對『不會』是很有效的。『天阿,我不知道山姆有無得到名字?不過有一只鱷魚剛剛自氣窗爬入辦公室。』
這是一種最糟糕的作弊,最差勁的寫作。
不要這這樣做,你會讓所有的小說作家聲敗名裂。
找出這個場面的問題,然后為場面結束時,設想出一個挫敗,負面的答案,一個合邏輯但不被預測的,『能回答問題的答案』。
在剛剛提出的那個不可思議的場面中,很難想象,一只鱷魚能提供一個真正的災難,但要想出其它有效的災難并不難。
答案很簡單,「不,山姆沒有得到他要的回答。」
更好的答案是:「是的,山姆終于得到想他想要的答案,但當她的客戶指認威脅她的那個男人時,居然是山姆最好的朋友。」
勝至可以是:「不,山姆沒有得到他要的回答,但他的質詢惹怒了客戶,讓她當場解雇了山姆,連著他急需的收入,氣沖沖的離開,留下『不知道』答案的山姆。」
有時要找出一個合邏輯但不被預測的能回答問題的答案會不容易,但你能做到,或者說,你一定要做到,如果你想跟你的讀者玩得公平,同時又想讓你的故事在推進時,同時保有故事的張力與懸疑性的話.
不要忘了讓你的角色思考:請提供「依其情感,思考判斷后的決定」讓你的角色追求他的故事目標。
在你的故事中,張力,沖突的片段,是能讓讀者興奮,并激起好奇心的主要部分。為了這理由,只要是必要,你要將他們好好呈現出來。
你要如何做到呢?你把他放在故事進行中,你讓角色之間時時刻刻發生互動,而沒有任何保留;你遵從原因與結果,刺激與反應的原則。換計畫說,你絕不能在故事沖突點實用結論來混過去。
角色之間時時刻刻發生互動的結果,讓你故事會有就跟真的人生一樣的片段,很明顯的,這里也不會用總結帶過。
大部分的專業人事會稱這些部分為場面(scene場面?事件?)雖然很難定義一場面如何運作,但他們都同意一個要強調的重點,你在寫一個場面不能用總結的方式描寫。不單是因為角色互動會讓故事跟真實人生一樣;你同時要知道,在場面中,你的讀者能得到最大的興奮度。如果你用總結,你的讀者會覺得被騙了——發現自己看的故事縮水了——因為搞不清楚事情始末。
讓我們來解析場面的結構,好讓你知道為何總結會有致命的缺點。
在沖突中,你需要有兩個人為不同的目標而爭執。兩人都想要某物,或是A要(有動機)阻擾B的立即目標。因此,在開始一個場面時,你需要有一個角色(通常是觀點角色)清楚的主張或表示他想要啥。只要這個目標被『明確』的呈現出來,讀者們就知道爭議在哪,接著其它在這場面的角色就一定要說『不,你不能這樣做』,然后開始爭執。
爭執,沖突,占場面的大部分。要是個簡單的爭議,也許只值得花數頁來描述。但大多數場面會花更多篇幅。這時,角色會試不同的方針,產生多次的爭吵,彼此試著占上風。他們不會只站在那里,大叫『是的!我可以!』『不!你不能』他們每一步的策略都會被詳細記下。
在對白場面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策略是口語的。在動作場面時,策略可能是牽涉驅逐艦試著用深水炸彈來摧毀一艘潛艇。不論那種例子,一個有目標動機的個體試作某事,而另一邊則抵擋,同時有作某事;第一個個體反應再試圖刺擊。就這樣往返,沒有一言以蔽之的總結,遵從刺激與反應的規則。
當這個糾葛發生時,讀者會開始因擔心而被吸引住。他們也許擔心很多事,但他最主要擔心的是『場面問題』。
場面問題是啥?就是反問一開始的場面目標。
我這邊要說的是,如果你的場面一開始是驅逐艦指揮官說『我們一定要炸沉那艘潛艇!!』讀者就會開始將場面目標變成場面問題『他們能炸沉潛艇嗎?』——便開始擔心起來。如果的你的場面一開始是一個年輕女人說『瓊斯先生,我來跟你應征工作。』讀者就會開始將場面目標變成場面問題,想說女主角可以得到她想要的工作嗎?讀者愿意擔心任何具體的場面目標,只要你能清楚的讓她們知道,這目標是跟故事中角色的需求有關。
換個方式說,要是場面目標與角色的『故事目標』有明顯的相關,那場面目標就會與角色的喜悅與故事結果有具體的相關。如果場面目標能與故事目標有相關,讀者將會知道這一景的結果有多重要,也會愿意為此而擔心。
沖突的部分讓讀者掉入戲劇性的互動中,可以擴張故事的懸疑性與娛樂性的爆發。
當然在某些點上—約2或6或12頁后——一個場面必須結束。如果你的讀者感覺到滿足時,這場面必需要有戲劇化的結尾。所以說場面不能就這樣直接停止,場面的結尾必須提供故事新的轉折或契機。
這樣說好了,場面的結尾必須合理;不能欺騙讀者。她們渴望閱讀這個場面,擔心場面問題。
為了公平起見,場面的結論『必須要能回答擺在最前頭的目標問題』。
如果問題是是否驅逐艦能炸沈淺水艇,場面結束時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問題是是女人能得到她想的工作,場面結束時一定要回答她有或是沒有。
然而,為了保持讀者注意力——你一直想做的一件事——你只能偶而提供這些場面滿意的答案。老實說為了保持讀者興趣與讓她一直擔心下去,你因該要用一個不好的發展來回答問題。
我們稱這類的結尾為『災難』(disaster)。
災難是啥呢?不論你的觀點角色想要啥?他絕對無法在場面結束時得到。要是他得到的話,他會變的很愉快….故事張力便消失…讀者開始想打瞌睡…然后你的故事就失敗了。
所以讓我們在轉回驅逐艦的例子,船長絕對不能明白的確定他炸沉了潛艇。對『是否驅逐艦能炸沈淺水艇』這個問題而言,答案不能是單純的絕對的『是』。潛艇必須逃走,或是在下沉時發射了一沒魚雷,或是用無線電發出求救。或者前潛艇可以被直接被炸沉,但由海上的殘骸才知道這是艘「友方的潛艇」。
像這樣的壞消息,可以讓故事繼續去推動下去。
當你在寫任何場面時,你必須要思考下列的步驟:
(1)在這一場面,主要角色想達成的立即目標為何?
(2)寫下目標
(3)在別處記下這一景所發生的問題,并記下問題有否被解決。
(4)當目標確定后,帶入另一個立場與角色相反的第二人
(5)設計這兩個角色之間的沖突
(6)寫下這場面的明確互動,不要用總結混過。
(7)在場面完結時提供一個災難,──一個轉折或是一個驚訝,這個回答『是不好,無法滿足的』。(這點我之前翻錯,請修正︿︿﹀
當你練習過一陣子后,你可以了解小說保持強而有力的要素,與小說是如何[運作﹀的。一個角色渴望某事,開始奮斗,然后被打回來,張力升高,讀者開始同情﹔然后角色再次抗爭。
場面結構——一個場面必定將故事引領到另一個場面——讓你的小說不間斷的一直發展下去。另外,這種結構能十分有力的呈現與生命或人性有關的事務。透過場面結構,你能呈現人們永不放棄,試著去改善自己的生活﹔間接地,你是再說再現實世界中的人也能這樣做。除此之外,你暗示人生不是只能被盲目的命運所操縱…任何人都能永不放棄,試著去掌握,改善自己的生活。最后,藉由角色在爭斗后面對災難,仍繼續再次爭斗,你能正面的闡述人性中力量與勇氣。
請注意,上述的事可能都不會發生——所有的工都會是白工——如果場面無法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她們深陷其中。為了避免這樣的事發生,所以的場面必須是栩栩如生的。會對這種擬真造成最大的破壞就是總結。檢查你的場面,要是有不適當的總結出現,修好他,把這場詳細演出,就是這樣。
PS:Scene1很難翻,請自己想一下
1.(戲劇的)一場;(電影,電視的)一個鏡頭[C]
2.場面;事件[C]
3.景色,景象;(舞臺)布景[C]
4.(事件發生的)地點,現場;(戲劇等的)背景[theS][(+of)].
不要在霧中亂晃:決定你的故事走向,并緊緊的抓牢.
不要擔心說的太白:確定你的作品十分明確有力,不會讓你的讀者摸不著頭緒.
不要自我批評到死掉:請讓創意思考自由發揮。
身為作者要學會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學會可以幫助自己改進的『自我評判』,但不要過度挑剃,過度擔心。這些負面自我懷疑會導致自我毀滅。
你絕對要對自己的作品嚴格看待,學尋找任何可能改進的地方。但要小心不要過度批評,結果是自我打擊而非自我改善。
我最常聽到新手作家的致命自我評斷,如『我寫的這個故事真是蠢透了!』,『我恨我的主角,他真是大笨蛋!』『所有的劇情都蠢透了!』
我想這些作者會叫出這些話其實是想說『我盡力而為了,但我真怕我作的不夠好,因此你會認為我是個白癡才會寫出這些雜碎。』
像這樣的恐懼就跟頭痛,退稿一樣,是寫作的一部份。不論你是否了解,但當你在寫小說時,其實你是暴露你的夢想與你最深層的感情。即使是用這種間接的方法來展現自己,這仍是一種嚇人的事。更進一步來說,寫作與個人的自我人格結構有很深的關系。我曾看過當我在讀學生的課堂作業時,他們會嚇得發抖,她們會有一種『批評我寫的東西,就是批評我的人格本質!』的感覺。作者會擔憂當讀者會覺得自己的小說寫的很蠢,接下來就會想這是哪個笨蛋作家寫的。既然他會寫出這么白癡的東西,那他一定是個廢物,米蟲,人渣…
你會擔心有些角色,對白,劇情很蠢是很正常的。
這是很正常,也很危險的。
當你再寫初稿時,你的工作不是批評。你因該做的是創造。這時任何在腦中想起[這真是驢]的想法都是不好的,會搞砸想象力的運作。要是再你寫出其大綱有這類的聲音出現時,把他丟出腦袋外,然后繼續寫。
我想大家都了解人有左右腦之分,右腦管感情,想象,創造與直覺。左腦則掌管邏輯,分析與評斷。但這兩邊的溝通并不完美,理論上與實際上的生理證據支持,理智的左腦一直想控制瘋狂的右腦。
當你在寫小說時,靈感,角色,場景,情節摘要,自你的右腦蹦出來的,但她們是渾亂不成行的。接下來換你的左腦上場,開始分析合理化,組織化。然后你開始坐下來寫第一份草稿,再開始用右腦來想象一個被整理過的夢想。
但在你編想第一份草稿時,左腦并沒有空下來,他要負責語言,還要守好自己的崗位,隨時監控,不要讓你編想的夢如脫韁野馬亂跑。然后在審稿時,左腦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開始找尋有無邏輯上的漏洞,檢查故事的編排,角色的動機,有無寫錯字或字句不順。
因此寫作成為一件,因你的左右腦輪流掌控,攜手打造出來最神奇也最美妙的產物。
但要注意,當你在編夢階段時,這是因該是由右腦來主導,評論的左腦大部分的時間是束手旁觀的。但常常會有〔這個太白癡了!〕或是[別人一定覺得這段蠢斃了!!]這類提早上場,防礙右腦的工作的訊息自左腦跑出。
讓我換個方式說,像〔蠢斃了〕的這類自我恐懼的訊息代表兩種意義,第一,再創造的階段時,你的腦袋瓜用錯邊了。二,他們會讓你在腦中產生反感,而拖累你邊故事的速度。我們需要有左腦來檢視故事,但不是在我們編寫草稿大綱的時候。你運用你的左腦來編寫計畫,勾寫藍圖,描繪角色。但一但當你駛入要盡全力發揮創意的草稿高速公路時,你只會將邏輯地圖放在駕駛座旁,[你不會再駕駛時,一直看地圖]。
當你擬好計畫開始寫作時,作為作者修行之一的能力就是你要能辨識那些[笨蛋,白癡]的負面恐懼。寫作這件事會與我們的自尊心緊密相關,因此我們也都會害怕。但我們不會讓果恐懼拖累我們的腳步,也不會讓老古板的左腦亂批評而把事情搞砸。當你上路后,你要相信自己,要相信那張先前由合理性略修飾過的創意地圖,順著地圖,帶著熱情,想象力與喜悅走下去。
這時我幾乎可以聽到你在喃喃自語[可是有時我寫的真的很笨]。
嗯,沒錯,即使是莎士比亞也寫過一些粉白癡的東西。那又怎樣?!即使你寫出宇宙蠢斃的東西,世界末日并不會來臨。請千萬記住,當你在寫的時候,你的首要工作是將出現在你右腦里的所有想到的東西通通寫下。要是你小下的東西真的蠢到不行也沒關系,你可以在審閱時再修改他。
接下來,你怎么知道這真的笨到不行?有的時候,會真的很難判斷,你幾乎得用丟銅板決定[嗯,這個蠢斃了,我要改掉他]或是[這個還好,我不會動]。但通常當你能在左腦大聲抱怨時,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寫完在說,當你回頭在看那些有問題的橋段,你就能很清楚的判斷,這里是否是寫的很笨。
計畫..寫下..然后修改。將每一段的工作分清楚,千萬不要攪混。
你要有所知,能成長成為一個小說作者,就是要認清體會所有的作家都會害怕:怕故事很蠢,怕沒有靈感,怕賣不出去,怕沒人注意。身為小說作家,不單單要擔心故事很蠢,我們的職業是要擔憂更多的事。有些煩憂的是永遠不回離去,只能學著去接受。至于擔心很蠢這件事,是件能被拋在腦后的小事,只要你察覺到這只是忌妒的左腦,在看到右腦玩耍時,不甘心乖乖坐在一旁的鬼吼鬼叫罷了。
你仍會感覺到很白癡,你仍會害怕,擔心丟臉。但現在你知道真正蠢的事是想他很蠢。
最后,讓我們來看看問題的另一邊,你的困境有可能會遭透了。你可能會成為那些渺小注定失敗的小眾作家。這些人她們認為自己的字字珠璣,每個想法都是流芳萬年,每個角色都是神人英雄,每個橋段都是經典。她們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會寫的很蠢,因此即使在他們需要自我批評時,也不會去作。她們聽不進意見,從不研究出書作者的優點,然后將所有的時間感情精力,通通花在保衛自己巨大自尊的傷口上。你知道我指的是啥,你絕對有認識這種人。指出她們作品中的一個問題,她們會說你根本不懂。建議修改一個標點符號,會讓她們抓狂〔我絕不更動我的文章,她們是完美無缺的!!要是想動這個(文章甩在手上)一字眼的話,那是在侵害我的創作的精神與才智!!〕
這才是真正擔心的一群,因為要是她們無法學會敞開心胸,她們不會成長。要沒成長,她們會吃盡苦頭。
因此你現在知道,你會擔心〔很蠢〕并不是件壞事。真正你要學的是,不要再想。
不要再想.
不要管你媽媽怎么想:請自由創作,不要管外界怎么想。
在上一章我指出過度自我批判對作家所造成的危害,而跟這個情況相似的問題則是擔心作者出書后,其它人會怎么看這個作者。
最常見的擔心是媽媽會怎么想,有時則是擔心老公,太太,孩子或親友(在我寫作的找其花了很多時間擔心,我的一位圣人姑媽會怎么想)。
這些擔心是正常的,但要注意不要讓他們干擾了你的創作。要是你無法自心中趕開這些干擾的話,考慮用個筆名。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去擔心放棄,嚇人自我審查制度只是一個馬上就可被丟掉的小問題。
你當然想讓自己能跟有水準,有品味聯想在一起,但這無限擔心那些道德審查委員是無關的。寫小說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你是自由的」。你必須要這樣想,同時要表現出你是自由的。你絕對,絕對,不能因為擔心某個家人親友會懷疑你的人格,而綁手綁腳.不要隱藏自己的感情:不要壓抑自己的感情,讀者想感受到的就是作者的熱情與感情。
嚇人的自我批評與擔心親友想法等這些恐懼,對有些作者而言,會在不知不覺中讓這些恐懼影響了自己的寫作。會有這些恐懼是因為害怕面對強烈的感情。我曾見過許多有天分的學生無法賣出小說,因為作品中缺乏真正的情感,這些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害怕強烈的情感,而使得他們在寫作中不敢面對相同的感情。
若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小說家的話,你絕對不能影藏你的感情,因為這些情感提供能你最需要的聯系,連結你的角色與你預期的讀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懷疑或忽視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我們在幼年或是青少年時所受的訓練是如此的嚴謹,而使得無法察覺自己一直是被自我審查制度所約束。
你是否能認出任何懷疑或阻擾自身情感的事呢?也許當你是個小小孩時,你發現自己跟嬰兒般的無助(通常這是很自然的)。也許你發現那些想要啥現在就要的寶寶行為,突然到了期限,你的需求不再被滿足,反而會從『爹地』與『媽咪』那邊出現令人討厭的警告,要你『守規矩』,『有耐心』或是『不要無理許鬧』。也許你在發脾氣后被處罰,也許你哭泣是會因為愿望不被滿足時被刻意忽視,也許你在一時報復而大叫而被斥責(因此你會更害怕這些感情)。
這是個漸漸壞死的過程,當你停止再想起上述感覺時,你開始從嬰兒期進入童年期….下一個步驟則是『舉止要符合你的年齡』『要當一個好士兵』等等。你是「渺小的」,你是「無助的」,你被「嚇壞了」。要是『媽咪』不馬上照顧你,你會擔心她再也不理你,而要是沒有她,你就死定了。當你很小的時候,你討厭這種情況,你想獨立,但時機還為成熟,即使你的生理狀態已經沒問題了。所有在心理上讓你渴望與「媽媽」相連的理由,多少也讓你討厭與憎恨她。
許多這類原始簡單的情感是不被接受的。我們很小就知道,天知道我們的父母在多小時就開始洗腦。所以我們的感情開始分離,我們要活下去似乎與『作的更好』息息相關。當學著作的更好時,我們學會將感情隱藏起來,或是自我否定那些存在內心中,不能被接受的情感。
相同的機制,在學校與朋友相處時,又會再強加在身上。我們繼續學會處理感情,但很不幸的是大多數時間我們都是在學會『要酷,不要多愁善感』。
「要是你真的有感覺,不要表現出來。」
因此我們常常將自己許多的真實感覺完全隔離起來,不論這感覺是否是好的或是壞的。也許我們是藉由隔離自己真實情感,不再對事情有高敏銳度,來變成『大人』。
或者,我們仍能有所感覺….,只不過我們將他藏起來不讓任何人知道,然后因罪惡感作祟下,連自己都否定了起來。
也許你是屬于少數幸運兒的一員,你能接觸到各種的感覺,同時特定的時間中,以健康的方式表現出來。即使如此,當你在寫作時你也許會有種沖動,因為怕你的讀者會以為這樣的感覺很怪,或是怕你太「蠢」,太「多愁善感」而,而想要耍酷。
我們仍處于一個想要面對感覺,特別是憤怒與害怕的感覺,會是一個自找麻煩的年代。但身為作者的你,絕對不能影藏這些感覺,因為他們在一個好故事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必要原素。
你必須觀察自己…看到內心的最隱密,最深處是如何運作的….感覺到你的情感,永遠意識到他們的存在。請記住:你不需要完全按感情行事,但你要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微妙的情緒,要能更了解認識自己。
你必須觀察他人,利用自己的情感為參考,試著好好了解為何對方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哪些最初的情感再驅動他們。
然后你要在故事中勇敢的面對這些感覺。在小說中,只會思考的主角是死的,只有透過情緒感覺,讀者才能了解他們…同情他們,為他們在小說中即將面對的困境而擔心。
然后你要在故事中勇敢的面對這些感覺。在小說中,只會思考的主角是死的,只有透過情緒感覺,讀者才能了解他們…同情他們,為他們在小說中即將面對的困境而擔心。
WilliamFosterHarris,一位在奧克來何馬大學教導我的睿智寫作老師,總是不斷的闡述,現實的主觀的看法(subjectiveviewofreality)對想要寫出經典小說的人有多么重要。FosterHarris就像一個好家長,讓我在成長之時同時增加智能。雖常在現實被埋沒或忽視,但強烈的情感,一定會處在你的故事中心位置上。
當然你第一個遇到障礙是你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覺。我知道有些年輕的作家要與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師相處后,才能越過這個障礙。但通常不需這么麻煩。對你而言,也許在你的私人筆記中,誠實的寫下描述你的情感變化,就會產生強大的作用。勝至于,你可以試著簡單描述他人的情感,或是描寫繼幾的角色情感變化。
當你在寫故事時,你也許不會那么直接的表現出這些感覺….但有的時候你必須要這么做。你必須能用具體的語言,來表達這些強烈的情感眼淚,發抖的雙手,緊握的拳頭經由上面的證據,藉此將想象中的情感,間接的表達出來。但無論如何,你在寫小說時,絕不能忽視你故事中角色與生俱來的情感—你同時要有勇氣,用各種方式,把他們的感覺寫下來。
在你的第一份初稿中,我想你會有智能去避免去跟強烈的感情對抗,換句話說,在初稿中,我寧可你將感覺夸大,你總是可以后續好好思考后,將他修的沒那么狗血,只要這個修剪是必要的。換句話說,一個無菌,冷酷無感情充滿著「機械人角色」的故事,是不會被讀者所接納。
就這個議題,我提醒一次,不論你要決定角色的內在或是計畫在故寫一段強列嚇人的場景時,你要避免的沖動就是『打安全牌』。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與處在邊緣的人們有關—在作者精心計算下走在自己的極限上——依據高感受性,聳人聽聞或是用其它不保留的方式來描述這些角色。(這句有點難翻,我想作者想說的是在偉大文學作品中的人,都會面臨要挑戰自己極限的狀況,而且作者在描述這些狀況時,會讓這些角色真實接觸自己的感覺,而不會忽視或低調處理。)「最好比故事穩當battersafethanstory」這是句老俗諺。但在小說中并不適用。當作這者在處理角色情感與強烈安排劇情時,『安全』總是會造成遺憾的。
面對情緒,然后開始冒險!!將自己逼到一個,只要再多寫一點就會過頭…只要在多跨出一步就完了的的邊際,用這個方法描寫狀況或是場景。好的小說只有處于深淵之際。沒有人能從一個從頭到尾平穩安全的游戲,得到大樂趣,不是嗎?.
不要帶到俱樂部(菜市場)找意見:請避免沒必要,沒用或沒意義的建議.
不要忽略專家的意見:.
不要追逐市場:.
不要擺高姿態:不要將自負或憤世嫉俗放入你的作品.
不要浪費你的點子(橋段):請將小點子在故事中賦予各種的可能性,不要用過即丟.
不要草草收尾:避免的方式
(1)寫完后,先休息一下
(2)檢查故事:是否有篇幅限制你要這么結束?故事有依據你的大綱走嗎?…
(3)好好的將故事從頭讀一遍:不要邊讀邊修,只要在代改處作記號,略提可能解決方法即可(最好換個環境,到工作桌以外的地方讀)
(4)讀完后,盡量修改
(5)重新檢查故事開頭
(6)檢視敘述觀點的角色是否有混淆:要確立有一個首要的敘述觀點的角色。
(7)確定故事中時間正確:有時會有一周有兩個禮拜三…
(8)重新檢視角色的動機:角色想追求啥?為什嗎?
(9)尋找是否有過多的巧合:不要讓角色想要的東西憑空掉下來,要讓他試過后再得到。
(10)檢視每一章節的結尾
(11)思考整個故事的合理性:不要讓角色做出作者想讓角色作,卻違反角色合理性的事。要考慮角色行事與動機是否合理。
(12)檢查結尾:故事由發生問題開始,結束時,這個問題有明確的答案了嗎?.
不要對你的編輯高估。稿件要整齊化一:計算機稿要排版成打印模式.
不要放棄.
不要只坐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