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大唐太子李承乾

高宗李治(轉(zhuǎn)載)

李治,628年生,683年逝世,隴西成紀(jì)(今屬甘肅)人。唐高宗皇帝。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始封晉王。貞觀十七年,立為皇太子。公元650~683年在位。在位三十四年。謚曰天皇大帝。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應(yīng)該說,作為一個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運(yùn)的,因為,他繼承了父親太宗的輝煌基業(yè)。但是對于他個人的帝王生涯來說,“子承父業(yè)”同時又是不幸的。當(dāng)人們觀察他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huán);既而在他身后又是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女皇武則天,在他們兩人并駕齊驅(qū)的時候,又總是被武則天搶占了頭籌。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喜歡捉弄人。差不多被歷史忽略的高宗,卻平穩(wěn)地做了35年的皇帝,這在唐朝所有皇帝當(dāng)中,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時間最長的。高宗從即位的第二年改元永徽以后,在位期間,一共14次改元;除了他身后的武則天因為經(jīng)常會在一年當(dāng)中數(shù)次改元而有18個年號外,高宗又是唐朝皇帝中擁有年號最多的一位。

太宗有14個兒子,李治排行第九,他是長孫后所生,小名“雉奴”。貞觀二年(628)六月出生在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封為晉高宗《矛江敘帖》

王,七年(633),遙授并州都督。在他前面,不僅有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他一母所生的同胞兄長。在古代皇位繼承制度的傳統(tǒng)當(dāng)中,嫡長子具有特殊的優(yōu)越。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能夠最終被立為皇太子且能繼承大統(tǒng),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李承乾自幼聰明伶俐,太宗對他很是喜歡。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剛剛即位,便將年僅8歲的承乾立為太子。一開始,李承乾積極上進(jìn),能識大體,頗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評。但他生于深宮之中,自幼養(yǎng)尊處優(yōu),喜好聲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壞習(xí)慣,生活日益荒唐頹廢。太宗便動了廢立之心,開始屬意第四子,也即是長孫后所生的次子、承乾的胞弟魏王泰。

魏王泰恃寵驕橫,久有奪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設(shè)法取代太子長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收斂,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滿。而太子承乾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便暗中聯(lián)絡(luò)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陰謀發(fā)動政變。只是很快事機(jī)泄露,李承乾便被太宗廢為庶人

這時候,太宗有意立魏王泰為太子,但大臣們提醒他,如果堅持就這樣立魏王泰,就必須先殺了晉王李治,否則,日后必有一場奪位大亂。

這期間,太宗還與李承乾有過一次面談。承乾說:“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魏王久有奪嫡之心,只恐被他加害,才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一幫兇險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這是中了他的圈套了。”

貞觀十七年四月初的一天,太宗在兩儀殿的朝會結(jié)束后,單獨留下了長孫無忌及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世績和褚遂良等,旁邊侍立的是惴惴不安的晉王李治。他說:“我三子(齊王、太子和魏王)一弟(漢王),所為如此,我心實在失望已極,百無聊賴。”說罷,竟然自往御座之上,抽出佩刀欲自刺。長孫無忌等人無不大驚失色,爭著上前,一面扶抱起太宗,一面奪下了他手中的佩刀,回手將佩刀遞給站在一邊的晉王李治。長孫無忌似乎明白太宗此舉究竟為何,也不再繞彎子,請他將心事賜示。此刻,太宗才回答道:“我欲立晉王.”須知,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娘舅,他聞聽此言,正中下懷,馬上就毫不猶豫地說:“謹(jǐn)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太宗對晉王說:“你的舅舅應(yīng)許擁立你了,還不快快拜謝。”晉王于是急忙下拜。太宗又對長孫無忌等人說:“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面會有什么議論?”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歸心久矣。乞望陛下試召問百官,必?zé)o異辭。若有不同者,乃是臣負(fù)陛下,罪當(dāng)萬死。”太宗見狀,也就不再猶豫。于是聚百官于太極殿,詢問諸子之中誰最適合被立為嗣君,眾人異口同聲:“晉王仁孝,當(dāng)為嗣!”太宗見晉王李治居然成為眾望所歸,也一時龍顏大悅。

大明宮麟德殿遺址貞觀十七年(643)四月七日,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廢以后沒有選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孫看到儲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謂經(jīng)營而得。而李治能夠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又是因為他的“仁孝”與不爭。關(guān)于李治的“寬仁孝友”,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李治小時候剛一開始學(xué)習(xí)《孝經(jīng)》,太宗就提問他有關(guān)書中的要義,李治這樣回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君子之事上,進(jìn)思盡忠,退思補(bǔ)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十分滿意,夸獎他說:“能夠做到這一點,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事實證明,太宗憑借李治的“仁孝”而作出的這一決定,得到了長孫無忌等朝廷親信大臣的擁護(hù)和支持。選立李治以后,太宗在當(dāng)月下詔降魏王泰為東萊郡王,后來又改降為順陽王,流放均州鄖鄉(xiāng)(今湖北均縣北),貞觀二十一年,進(jìn)封濮王。

太宗希望李治盡快成熟起來,成為一個合格的儲君,便把大量心血傾注到對他的教育上。每逢視朝,常令在側(cè),觀決庶政,或令參議,使李治得到實際的政治鍛煉。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借題發(fā)揮:看見李治吃飯,就說:“你要知道稼穡的艱難,不奪農(nóng)時,才能經(jīng)常有飯吃。”見李治騎馬,就說:“你應(yīng)知道不盡其力,才能常有馬可騎。”見李治乘船,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見李治在樹下小憩,就說:“木要以墨繩為準(zhǔn)才能正直,君要能夠接受勸諫才會圣明。”李治每次聽了這樣的話,都會馬上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后感激父皇的教誨,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志不忘”。太宗晚年還親自撰寫《帝范》十二篇賜給李治,從《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wù)農(nóng)》、《閱武》、《崇文》等方面總結(jié)自己,對李治循循善誘,要他明晰修身治國安危興廢的帝王之道。

貞觀二十年(646)三月,太宗親征高麗的大軍返回長安。由于太宗病體虛弱,需要靜養(yǎng),政務(wù)暫由太子代理。然而在太宗晚年,皇太子李治的主要工作是照看他父親的身體。太宗這次臥病以來,在他的寢殿側(cè)安置了一處院落,讓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寢宮外陪住了不少時日。就是這個時候,他和同樣侍奉父皇的才人武則天有了私情。這是后話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52歲的一代英主長逝在終南山的翠微宮。六月一日,22歲的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即大赦天下。

命運(yùn)似乎注定要考驗這位“仁孝”的新君。高宗即位當(dāng)年的八月,就在他安葬太宗于昭陵的始建于永徽四年(653)的南昌滕王閣(民國初年)時候,河?xùn)|地區(qū)發(fā)生強(qiáng)烈地震,晉州尤其嚴(yán)重,房屋倒塌,一次致死者5000人。這一年,天下諸州,水旱相繼,關(guān)輔之地,又遇蝗災(zāi),而且,晉州地震竟然持續(xù)了二年多。這的確給以新君即位的高宗李治出了大大的難題,更何況李治還是曾經(jīng)以晉王的封爵升任儲君而得天下的。就當(dāng)時的價值觀念與政治理念,這自然會給剛剛當(dāng)國的高宗帶來極大的壓力。他除了“詔遣使存問,給復(fù)二年,壓死者賜絹三匹”,妥善安置善后以外,第二年(650)五月,他還就此事在朝廷上公開與群臣交流,并表示自己應(yīng)該承擔(dān)的責(zé)任:“朕初登大位,因政教不明,遂使晉州之地屢屢發(fā)生地震。這是由賞罰失中、政道乖方所致。卿等宜各進(jìn)封事,極言得失,以匡不逮。”新君即位后的豐采在不經(jīng)意當(dāng)中顯示出來。

然而,對于高宗的當(dāng)政,歷史上頗有“昏懦”的評論。至遲從歐陽修撰《新唐書》以來,就把他當(dāng)作“昏懦之主”。這樣評價他的理由一是認(rèn)為他的才智不如乃父太宗,二是因為他在當(dāng)政期間把國家政柄交付武則天,也就是因為他的寵信使一個女人居中用事,把持國政。那么,高宗果真是一個“昏懦”之君嗎?

對于高宗,自古以來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環(huán)中,而高宗也無法從他父皇的籠罩下擺脫陰影。即使對他在位期間的政治評價,也會和貞觀之治聯(lián)系起來:“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fēng)。”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叫人明了高宗的政績。然而,退一步說,對于一個守成之君,繼續(xù)執(zhí)行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繼續(xù)沿著國家建設(shè)和發(fā)展的正確道路開拓前進(jìn),怎么能夠給他一個“昏懦”的評價呢?再說,從高宗時期的歷史發(fā)展來看,全國人口從貞觀時期的不滿300萬戶到永徽三年(652)一下增加到380萬戶。永徽五年(654),糧食大面積豐收,洛州地區(qū)粟米每斗兩錢半,粳米每斗11個銅錢。此外,國家疆域在拓展,國力在增強(qiáng),民族關(guān)系在改善,這些成績的取得又如何會使高宗得到“昏懦”的評價呢?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暫停了對遼東(高麗)的戰(zhàn)爭及土木工程的營造。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召各地地方官問以百姓疾苦,鼓勵臣下就國計民生發(fā)表意見。并且,他也很善于聽從勸諫。有一次,他出外打獵遇雨,就問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樣才能不漏一點水?”臣下說:“要是用瓦做,就不會漏雨了。”言外之意,是不應(yīng)出來打獵游玩。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評。顯慶元年(656),高宗再次征詢?nèi)绾文軌驕p輕百姓負(fù)擔(dān)。大臣來濟(jì)指出:過多的勞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負(fù)擔(dān),出工則誤農(nóng)時,出錢又花費(fèi)很多,應(yīng)該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征發(fā)。高宗虛心采納。這樣虛心求諫與太宗的政治作風(fēng)在本質(zhì)上沒有任何差異。高宗時期對于法律建設(shè)也十分重視。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議》,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長孫無忌等大臣修訂而成的。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zhí)法狀況也是寬平公正的。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高宗報告說:監(jiān)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50多個,其中有2人需要判死刑。這一犯罪率較低的情況與貞觀時期相比也是一脈相承的。

再從征伐高麗的戰(zhàn)果來說。太宗大軍親征徒勞無功,而后來高宗派大將蘇定方、李績(即李世績,太宗去世后,因避諱,改名績)和劉仁軌、薛仁貴經(jīng)營遼東,最后兵圍平壤,凱旋班師,并在遼東設(shè)立九都督府。后來新羅統(tǒng)一朝鮮半島,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guān)系。顯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

再者,從他對于長生之術(shù)的冷靜態(tài)度和對醫(yī)學(xué)的信任來說,比起乃父太宗也勝出一籌。高宗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對于御醫(yī)的治療他都能夠積極配合,即使是在他的頭上扎針流血也不介意。另外,他還命令宰相組織名醫(yī)修訂了《唐本草》行世。而對于胡僧的長生藥從不迷信,他說:“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這與太宗服食丹藥而死形成了強(qiáng)烈對比。

也就是說,即使把他和太宗的個人風(fēng)格做一比較,說他“昏懦”也很不客觀公平。

關(guān)于高宗委政武則天的問題,顯然具有強(qiáng)烈的男性社會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男性政治為主導(dǎo)的評價色彩。此事牽涉很廣,我們還會在“武則天”一節(jié)中談到。這里我們只是想說,高宗把政事委托給武則天,一是由于他的身體狀況不佳,晚年“苦風(fēng)眩頭重,目不能視”(類似今天的高血壓、高度近視眼之類的疾病),處理國政不能不有所依靠;二是由于武則天自身素質(zhì)高,與他在政事處理上有很多的共同點。武則天“處事皆稱旨”是她能夠得到高宗信任并委政于她的主要原因。而武則天做了皇后就是國之小君,可以“母儀天下”,也能夠得到很多的政治便利,皇后參與國家政務(wù)自然有其政治土壤,更何況唐朝世風(fēng)開放,女性參政的障礙相對較弱,武則天參與朝政是出于高宗的意愿,所以與歷史上評價武則天是“專作威福”并不相同。按照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說法,自從麟德元年(664)底高宗處置宰相上官儀以后,每逢上朝,武則天都“垂簾于后”。無論政事大小,高宗都會與她商議,中外謂之“二圣”。從高宗上元元年(674)起,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這樣一個帝后同尊、并稱“二圣”時代的開始,距高宗撒手人寰還約有十年。那么,這樣的政治格局的確立,無疑是在高宗思維清晰之時。再者,高宗委托政事于武則天,雖然心甘情愿,但也不是完全放任。更何況,他還常常會命令皇太子監(jiān)國,代他處理國政,而不是完全地依賴武則天一個人。在高宗的帝王生涯中,他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一直親自處理國政。他不僅在永徽年間勤勉國事,每日上朝,而且,即使到了弘道元年(683)三月,即臨死前的幾個月,仍然關(guān)注朝廷宰相的任職狀況,并罷免了欺凌舅家的宰相李義琰。

再說,高宗在處置涉及皇帝權(quán)威和危及皇位穩(wěn)固的事件中,也從來不見昏懦和縮手縮腳。最有代表性的是永徽三年(652)他處理宗室近屬的謀反案件。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巴陵公主的駙馬柴令武、高祖女兒丹陽公主的駙馬薛萬徹、高祖六子荊王元景等人對高宗即位心懷不滿,牢騷滿腹,他們勾結(jié)在一起,陰謀發(fā)動政變,共舉自稱有做皇帝征兆的荊王元景為帝。事情敗露以后,高宗立即命長孫無忌負(fù)責(zé)調(diào)查,房遺愛聲稱太宗三子吳王恪是主謀。高宗果斷下令: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斬首,荊王元景、吳王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等自盡。同時,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jié)、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貶嶺表,吳王恪之弟被廢為庶人、房遺愛之弟遭貶、薛萬徹之弟被流放,株連很廣。其中,雖然有長孫無忌“竊弄威權(quán)”,畢竟也是假手皇帝。高宗如此處理事情的手段,如何會容忍武則天“專作威福”?這樣的作風(fēng)如何能與“昏懦”掛鉤?!

萍水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阳市| 靖江市| 陕西省| 应用必备| 南漳县| 兴和县| 安阳市| 井研县| 固原市| 桃江县| 龙门县| 浮梁县| 南通市| 论坛| 兴山县| 宜州市| 钦州市| 太和县| 通江县| 凌云县| 澄城县| 东乡县| 邵阳市| 枣强县| 长岭县| 建湖县| 潼关县| 安平县| 共和县| 新和县| 宁陵县| 馆陶县| 香格里拉县| 乌鲁木齐县| 延安市| 东城区| 阳朔县| 天等县| 肥乡县| 义马市|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