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陳家一家三口從順娘口中得知裴氏他們的打算之后是怎樣千恩萬謝、感恩戴德,就連魏叔璣他們聽到順娘傳來的反饋消息都暗嘆了句僥幸。
那天和裴氏他們分開之后,順娘就找人抬著陳康,領著抱著女兒的慶娘去了醫館。為了替陳家看好他們的女兒,順娘特定領著他們去了一家專精兒科的醫館。到了那邊,坐診的大夫診了脈,半晌才道,還好他們來了醫館,不然以小陳玲的高燒,她也挺不過去了。眾人都覺得后怕不已。
等大夫給小陳玲開了幾副對癥的藥,又給陳康看了屁股上的傷勢,順娘就帶著陳家三口回來鄭國公府。還好,鄭國公府別的不多,空地方多的很,找個僻靜一點的地方給他們住下就可以了。
得知順娘已經處置好了陳家三口,魏叔璣就把這件事給拋到腦后了。她想要收留他們,一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二是看中了陳康的經商的能力,想要讓他幫鄭國公府經營一些產業。現在陳康的傷勢還沒好,她也不好就這樣叫他去做事。而且她還有另外一件讓她無比掛心的事情——李二陛下終于著人傳下了口諭,讓神醫孫思邈這個月十五的時候到府里為鄭國公府診脈,還特地好心的批了魏征和魏叔玉幾兄弟那天的假期。
自從李二陛下傳下了這個口諭,鄭國公府里那個激動啊,闔府上下像是要過年了一樣,十分仔細的打掃著府里的每個角落;府里的仆從出門的時候碰到別人羨慕的詢問,也是一副與有榮焉的樣子。一時間,鄭國公府的風氣大變。
要知道孫思邈是誰啊,人家可是老神仙啊,就連李二陛下都贊譽他道:““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圣,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他喜歡云游四海,多次推辭了做官召請。這會兒誰要是有幸被孫神醫治病了,那還不是藥到病除的事?
魏叔璣那個無語啊,現在即使她是府里最小的孩子,她也是沒人搭理的。
裴氏正以無比的精力帶著順娘,和管家一起把府里的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一會兒說去采辦些新鮮的蔬菜,一會又安排著人去幫全府上下縫制新衣服,忙的不亦樂乎。說是怎么著也不能給人家神醫留下不好的映象啊。只是得知消息的時候,距離十五根本就沒幾天了,就算是全府會女紅的仆婦們加班加點的工作,也不可能就這么幾天就把府里幾個主人的新衣服全部縫制出來。還好,小陳玲吃了藥第二天病情就好了,陳康的傷勢也好了很多,最起碼能起得了身了。慶娘就讓陳康照看女兒,然后毛遂自薦幫著裴氏去做女紅。
其實魏叔璣很想去和裴氏說,他們根本就沒必要那樣。以孫思邈的為人,全府穿上新衣服去迎接他反而會讓他自在,還不如該怎么就怎么的,這樣多少眾人也能表現的自然些。不過后來轉念一想,這時代也沒什么明星,孫思邈不就相當于一個國民明星嗎?裴氏他們的表現跟追星也差不多,即使擱現代,你也不好穿著件平常的衣服去見自己的偶像吧?
自己的老娘不搭理自己,哥哥們白天要去國子監上課,晚上又要預習功課,根本就沒時間陪她。至于自己的老爹魏征同志,那更是很難見得到面的,通常她起床的時候,人家已經上早朝去了;自己睡下了,人家還在兢兢業業的工作呢。仔細扒拉來扒拉去,全府上下竟是她最閑了。
好吧,沒人陪她玩,那她就自己去找樂子。魏叔璣趁著府里眾人都在忙活著孫思邈即將到來的事情,悄悄溜到了魏征的書房里了。來到初唐這么久了,她連書的樣子都沒怎么見過呢,這讓一個從小就喜歡讀書、離了書就活不了的人多難受啊。再說了,很多她想知道的事情前世根本就沒注意過,或許有些問題能夠從書中找到答案呢。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書嗎?魏叔璣好不容易偷溜到魏征的書房,又好不容易拿到了一本放在書架上的書,等把它放在書桌上打開了之后,魏叔璣傻眼了。
唐朝統治者皆好楷書,特別是李二陛下更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再加上唐朝之前,楷書就慢慢在氏族之間流行起來,使得文人幾乎都善寫楷體。現在魏叔璣拿在手里的那本書,就是一本用楷體寫就的書。更何況她實在不適應古人寫字時從右往左、從上到下的寫作順序和沒有標點符號。即使她在前世多少有接觸過一些繁體字,魏叔璣連蒙帶猜的,過了半晌,也理解了還不到半成,剩下的幾乎都因為言語晦澀或者不認識,而沒辦法讀通。
最終,魏叔璣還是放棄了,汗,你說她看了半晌,連書封面上的幾個字還沒看全,她還看個啥啊。想了想,她又把書塞回書架上,偷偷的溜出了魏征的書房。想著等有機會了,再纏著魏叔玉教她學寫字,她可不管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那一套,不讀書寫字,她還真怕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會把前世的記憶忘的一干二凈。
日子過得很快,沒過多久,在鄭國公府眾人的翹首以盼之下,十五很快就來了。
這天,因為李二陛下的首肯,難得的,全府上下都沒出去。魏叔璣自然是樂得很,一起床就纏著自家的大哥,讓他教自己學寫字。裴氏也拿了件女紅,坐在他們兄妹旁邊,看著他們倆的互動。
只是魏叔璣還沒學幾個,大哥魏叔玉就被老爹魏征同志抓去書房用功了。只剩下魏叔璣自己一個人看著剛才魏征同志臨走前留下的一本字帖發愣,話說,她現在才6歲啊,根本就沒有什么腕力可言,為啥魏征同志會布置她二十個大字的作業啊?這不是欺負小孩子嗎?
裴氏看著女兒發愣的樣子,心里好笑的緊,她剛想說什么,就聽到外面的順娘帶著喜意的聲音:“娘子、娘子,門房來說,孫神醫已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