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為北宋時期流行的一種飲茶方法,點茶的步驟是首先將茶餅研成細末。放入一點在茶碗中入水。水要煮的八九分沸即可,然后倒入一些在茶碗中,稍稍沒過茶葉。取茶筅(一般為竹制)將茶末與水快速攪動,直至攪出泡沫,亦稱湯花。
優劣以湯花為鑒別方法。
決定湯花的優劣的標準一是湯花的色澤。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
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制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由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的早晚來判定。出現越晚越好。
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被稱為“咬盞”。反之為劣。
最后再次加入水,成為真正的茶湯。才可飲用。
研究有感:雖然不知道好不好喝,但是不太喜歡這種飲茶方式,總覺得茶葉被攪出了沫子,就沒有想喝的欲望了。可能是種泡茶之法的毒比較深,還是比較喜歡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