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構思這個故事開始,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去研究這個時代。
故事里涉及到的人物,他們在歷史上是什么樣子?他們的生活,交游是什么樣子?他們怎么互相稱呼?他們在哪一年做過的事情,到過的地方?
那時候的人們穿什么樣的衣服,流行什么顏色,服裝制度是什么樣的?他們如何休閑娛樂,他們聽什么樣的曲子,看什么樣的舞蹈?
那個時代的風俗習慣是什么樣的,南北分別有什么不同?故事中涉及到的城市,他們的建筑是什么樣,街道是什么樣?
......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比如說投壺這種游戲古已有之,本來是一種禮儀雅戲。但在不同的時代又有不同的發展,寫的時候就要注意。
所謂投壺,是指將去了箭頭的箭投入口小腹大的壺中,以投中多少定勝負。
而魏晉的時候又有新的玩法,稱為——隔障投壺,投壺人隔著屏風或者閉著眼睛去投;還有一種新的技巧,稱為驍,就是讓投入壺中的箭反彈出來,用手接住再投,有技藝高超的甚至可以連續投上百次。
但讓投入的箭反彈出來正好掛在壺耳上組成蓮花形,這種驍技叫做蓮花驍,是到南北朝的時候才出現的,因此我寫兩晉之交時期的故事則不能寫有蓮花驍出現。
我是一個看書很快很潦草的人,但看到好多講這段時期的書,特別是與這個時期瑯琊王氏相關的部分,書中的謬誤好幾次我一眼就看出來。
比如一本書里說“瑯琊王司馬睿到建鄴的時候不過32歲,而王導已經年近不惑”其實王導與司馬睿是同年生人,同是生于公元276年。
又如《晉書》里說王濛死后,王導的長子王悅去拜墓。其實王悅早卒于王導,而王導是339年去世的,王濛死于349年,他怎么可能去拜一個比自己晚死那么多年的人呢?《晉書》謬誤頗多,常有自相矛盾之處,這里說的拜墓的那位是太原王忱,而不是瑯琊王悅。
剛才看到一篇文章寫王敦的弟弟竺道潛,說他在294年,十八歲時出家。
我算來算去都算不對,開始還以為自己弄錯了,最后才發現是寫文章的人把8當成18了,他是286年生的,應該是304年而不是294年出家,若按古代通常以虛歲來算年紀的習慣,就是在303年。
現在我才明白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說她看紅樓夢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的字自會蹦出來是什么含義。
或許我太過于較真,畢竟本身要寫的就是穿越小說,勢必會有一些現代的痕跡融入進去,何必這么執著于細節,只要情節好看不就行了嗎?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用這么久的時間去全力投入一件很可能最終不過是付諸東流的事情里,或許我真的是冒著傻氣,或許很多人根本不在乎這些。但我還是愿意盡量貼近歷史真實與歷史細節,對自己負責,對讀者負責。
我心里很忐忑,但我想人總要有些堅持,即使最終結果或許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總比從沒有付出努力的好。
感謝所有點擊,收藏,推薦這個故事的諸位,是你們的支持,給了我繼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