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靖是清平侯世子,卻并非許忠親生,而是許忠二弟許義的長子。
清平侯與夫人大洪氏成親后連生三名女兒,眼見夫人身體嬴弱難生養,而許忠年近三十卻無一子,夫妻倆商量納妾,最后大洪氏聽從娘家長輩勸告,怕自己萬一有什么不測,為女兒們著想,便將自己繼母所生的十七歲妹妹小洪氏迎進門為側妻,指望她能生下兒子,為許家大房延續香火,誰知小洪氏嫁進門兩年毫無動靜,大洪氏病重垂危,悲嘆自己無子戴孝守靈,將來只怕也無人敬奉香火,許忠聽了發妻的話也不由得頓感凄涼,想想自己已經三十好幾,小洪氏雖年輕卻子嗣艱難,到時候夫妻分居兩地,一個常年鎮守邊關,一個留在京中家里,三年兩載才能見一次面,只怕更難有兒子。
想來想去,許忠做了個決定,與族中老人和弟弟們商談一番,將二弟的長子、五歲的侄兒許靖過繼為自己的嗣子。
許靖過到大房,大洪氏居然又好回來,但終究是沉疴日久難以拔除,只多活了半年,彌留之際,大洪氏眼看三個女兒簇擁著兒子守在床前哭喊“母親”,她雙目含淚,卻面帶笑容閉上了眼睛。
許靖作為孝子扶送母親靈柩出喪,之后經許忠呈表奏請,被立為世子。
沒想到的是,許靖立為世子不久,扶為正室的小洪氏開懷有喜,九個月后生下一名男兒,取名許端,小洪氏立刻寫信往邊關給許忠報喜,許忠有了親生兒子自然也很高興,卻不能回家探看。
直到許忠在戰場上受重傷,受詔回京休養,將十二歲世子許靖放到邊關去歷練。幾年間小洪氏又連生一子二女,此時的許靖已經長大成人,十七八歲少年將軍,英武俊偉,驍勇善戰,領著一群同樣出類拔萃的年輕將領鎮守邊關,時不時將膽敢犯邊挑釁的鄰國軍隊打得鬼哭狼嚎,屢立戰功,東邊國門防線,堅如磐石。
而許靖多次回京,人們只看到他表功受賞,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年輕皇帝攏聚在身邊的親信之一。
清平侯許府形成一種奇怪的格局,深知內情的人都不由得為他們家頗費一番心思,卻也不能夠想通透——清平侯明明兒女成群,世子卻非親生,親生嫡子都十六歲了,本該屬于他的份位無法得到,空為侯門公子,若還沒有一點功名,只怕議親時都難得尋著個好的。
如果原來扶立的世子是個庸才,還可以花費點心思尋個門路換上親生嫡子,偏偏那世子雄才偉略,有軍功得皇帝器重,還未承襲侯爵他自己先掙得個三品大將軍,躋身朝堂,這樣的世子,你敢不敢動他?
真真令人頭痛??!
種種想法都是外人閑得沒事吃飽撐著胡亂瞎猜,清平侯許忠倒是心境平和,對此十分淡定:不管誰做世子,歸根究底都是許家兒郎,是他長房的兒子!
他雖為武官,卻也不是那種只懂戰事防務,人情世故全然不通的古板將軍,多年看過來,心里清楚明白,嗣子許靖非俗物,他雖然不多言語,性情沉靜寡淡,但越是這樣的人,肚子里越有文章。
他覺得自己很有眼力,當年未聽小洪氏的話,抱養剛出生的小侄兒,而是選了五歲的靖兒,靖兒不負他的栽培和期望,果然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做兒子的年紀輕輕便取得如此大的榮耀,繼續光大門楣,為父的與有榮蔫!
洪氏終究是婦人,頭發長見識短,多次吵鬧著要他給親生的端兒一個公道,被他嚴詞責斥,最后將她罰跪祠堂,這才老實點了,怎么就不明白事理?世子是皇帝親筆御批,說換就能換的?
父祖蔭庇,也不獨給一個兒子,靖兒得了世子位,將來即便承襲侯爵,也有責任照護兄弟姐妹,端兒但凡有點才能,日后經大哥提攜,總不會被埋沒,這點許忠相信許靖能做得到。
-------
親們表拍我,實在是事發突然,碼字當中接個電話就要出門,沒辦法,非得去不可,等回來再繼續,明天一定是滿滿六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