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母不可否認是一個很會過日子的家庭主婦,而且是這個家的一家之主,脾氣不好,斤斤計較,愛占小便宜,得理不饒人,而且省吃儉用,舍不得花錢,這個家兩姐妹打小就知道了蘇父說什么都是沒有用的,得問蘇母,無論蘇母有什么樣子的缺點,可是蘇父表示他一直都很滿意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會介意別人說自己妻管嚴什么的。
聽說年輕的時候,蘇母可是一個很好說話的女人,可是嫁人了以后,不知不覺就變了,油鹽醬醋,各種各樣的花費,還有不怎么喜歡蘇母的婆婆,反正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吧。
蘇父怎么說呢,這個男人耳根子軟,不是說不讓他做一個孝順的兒子,可是蘇母一想起自己那個婆婆,就冷笑,大兒子就不是兒子,什么都是偏心過小兒子那邊,蘇父無所謂,可是蘇母有所謂,孫女怎么樣了,孫子是人,孫女就不是人了,反正蘇母和自己婆婆的矛盾是越來越大,一直到后來,她的婆婆把房子和地分的時候爆發了,非常硬氣地不求什么親戚朋友,而是自己拉著丈夫出來打工賺錢,這對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來說,可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可想而知那時候逼到什么地步了。
那時候很辛苦,可是再辛苦蘇母都沒有說過一聲累,兩個女兒都帶在自己身邊,寧愿一家子辛苦一點,都不會把孩子留給婆婆帶。
蘇奶奶這個人怎么說呢?她喜歡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喜歡的,不喜歡的人再努力做什么,都是不會喜歡的,偏心小兒子就偏心了一輩子,明明知道兩個都是兒子,可是什么時候都很少想到自己還有一個大兒子,蘇東不是不傷心的,可是習慣了,特別是結婚以后,在自己媳婦和老母兩個人之間為難著,什么難聽的話都聽過。
一直到離開了村子,才感覺好一點,可偏偏那邊時不時弄出來一點事,讓人想忘記都不成。
生女兒就跟沒有生一樣,蘇奶奶從小到大都沒有帶過兩姐妹,新年的時候就意思意思封一塊錢紅包錢,還有那個嬸子,也是一個怎么說呢?非常不喜歡蘇家姐妹的人,什么都要爭,妯娌關系也不好,就是那個叔叔還好一點,不會無視兩姐妹的存在,每年過年的時候,蘇母一想到除了蘇明這個小叔覺得包10塊錢的紅包,其他家人就給一塊錢,就跟路上看見親戚家孩子差不多的打發,就來氣,不過應該給蘇東紅包的時候,她不至于跟一個小孩子計較就是了。
蘇母一想到蘇晴天的這事,就心里就不舒服,大女兒學習上雖然不怎么好,可還是一個非常乖的孩子,拿個畢業證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現在,可是又東西孩子的身體,蘇晴天有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的貧血,而且營養不良,那些醫生的話她都沒有告訴第二個人,她是委屈了自己的孩子啊!
一想到過去一個月都吃不上一次肉,還經常讓孩子餓肚子,蘇母就心里就酸酸的,有一年,學費都是差一點交不上的,那邊老師老是催促,沒有新衣服,外面那些高中生,大學生是什么樣子的,蘇母有眼睛,有看的,這學校就是小社會,你就是表現土氣一點,別人都看不起你了,兩個孩子很少帶同學回家,她都懷疑是女兒就沒有幾個朋友了。
蘇晴天才20年,能干什么,就這樣不去學校了,自己不甘心,而且那學校也有欺負蘇晴天的同學在,蘇母白天也在想,晚上也在想啊,自己這么好的孩子,學習出來就可以找一個好工作了,加上那些錢,在丈夫來接自己回家的路上,咬咬牙,“我說蘇偉,這樣不行,晴天這樣不是個事,我們本來就沒有那個能力去安排孩子畢業以后的出路了,你看看那些工作,招聘,都是要求學歷什么的,是不是?我們不能讓晴天就這樣算了,我想著我們去找一找人,想一想辦法,能不能讓晴天再另外找一個學校繼續念書,反正她才20歲,臉長得嫩,就是重讀一年都是沒有事的。”
想到自己婆婆聽到蘇晴天在家了,就打電話過來說的話,她想得美,村子里面的孩子是村子里面的,二十算是年紀大了,那是她們傻啊,看看城里那些大姑娘,一個個多會打扮啊,而且等女兒畢業出來找個工作,再在城里處上一個對象,怎么著都比在村子里面讓人隨便介紹一個好。
蘇母越想越對啊,自己婆婆不想讓自己好,自己就偏偏過得比她想得好,大學生啊,村子里面幾年才出一個,說讀書沒有用,為什么又想讓蘇東出來啊,算盤真是會打啊!
蘇偉也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過他也知道蘇母的意思,自己夫妻就是給人打工的,沒有那個能力,沒有那個人事幫忙孩子,想著自己老板上一次還安排自己孩子出國學習了,請大家吃一次,“孩子她媽,你說怎么樣就怎么樣,我記得和我一起打工那地的,好像有一個聽說在什么學校有親戚的,這事先不要告訴孩子了,讓我打聽清楚再說。”
“這事就交給你了,初中的時候學校那些走后門的事情,你還記得嗎?說不收了,看見東西了,還是一樣收。”蘇母鄙視地說,學校那些買資料書,作業本,筆什么都是學校包的,還不是想拿下那個批發價,好賺學生一筆錢,說不讓補課,還不是一樣補課,就星期六日兩天,就花了幾百塊錢,那些事情不僅僅是孩子們在說,家長之間都是有討論的。
“嗯,先問一下吧,不過可能是不怎么好的學校了,也有學校是你去就可以去的,就跟普通學生一樣,就交學費啥的就可以了,而且我覺得為了孩子,就是出一點錢都是值得的。”蘇父覺得蘇母肯定又想到什么地方去了,最重要的是蘇母收得嚴嚴實實的那些錢,相信足夠供孩子好好念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