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一連幾天都下雨,把楚櫻困在家里,還好把外面的柴都搬到了屋里,不過卻顯得屋子更加小了,屋子不過長8步寬6步罷了,靠墻擺了一排陶罐和米,自己睡的對面擺了半墻的木柴和兩個背簍的香蒲絨,加上中間的灶臺,楚櫻翻3個身就可以碰到灶臺了。
楚櫻把做好的上衣先穿上,繼續縫著褲子,原本還有些發抖的身子一下子暖了許多,不枉費之前自己每天早上起來去摘香蒲穗。
這個年代是沒有棉花的,西市布店倒是有好幾間鋪子賣絲綿的。但一件錦袍加綿5兩,襖子加綿4兩,復袴,加綿3兩。
這還是三等絲綿,一等絲綿楚櫻已經可以預料到了,那就是把自己賣了都加不上綿。
早上自己摘的時候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別的婦女也在摘,看來香蒲絨是在棉花還未出現之前勞苦大眾的冬日福音啊。
待到天晴日,楚櫻已經做了兩套衣裳,一套較薄,一套較厚,而且在手腳處預留了位置,到時候自己長高可以放出來再加香蒲絨進去。
粗布和細布還各剩一半,到時候再摘點香蒲絨,再做一床被子,現在不是特別冷,楚櫻可以靠著火堆取暖,但更冷點,一床軟和的被子是必不可少的。
楚櫻出去摘香蒲絨的時候,看著王大哥他們已經早早開始準備要秋收了,東西都拿出來洗曬,自己得趕緊進城一趟,等到秋收的時候,可沒有牛車進城了,大家都忙得暈頭轉向的。
楚櫻第二日便早早起來坐著牛車去城里。“楚櫻啊,就你還有時間往城里去,我再去城里拉幾趟活我明天就不去城里咯。“楚櫻看李爺爺車上放著有些壞了的鐮刀,想必是拿去修一下。
“我就進程看看,我又沒有那么多稻田要割,不過過幾天要幫王大哥割稻子。”李爺爺本想讓楚櫻去他那里幫幫忙,就算是女娃也能割上不少,但聽她這么一說,看來是有人捷足先登了。
“秋收的時候,能多一個人,就多收些稻谷,谷子在地里快成熟的時候就要收割,等著熟透了再割,谷子就掉了。也最怕下雨,一下雨收了的谷子怕發霉,沒太陽曬。”楚櫻明白秋收對于農民的重要程度,忙活了一年就等這次來個大豐收。
但到了種子店,楚櫻就慌了,密密麻麻那么多麻袋的種子,楚櫻可以說一個都不認識。
“小娃,你娘要買什么?”種子店老板秦鐘看著楚櫻進來就一直傻傻站在那里,想是這個孩子忘了娘親的囑咐了。
“我不知道。家里有幾畝荒地。”秦鐘想這孩子一定是玩忘了。
“家里可種了桑麻?稻谷?”
“沒有,那買些水稻種子吧。這是新收的桑葚,這是白麻子。”秦鐘拿出麻袋開始裝稻谷。
“可家在半山腰,沒有河。這里有麥子嗎?”楚櫻看著木牌上的字,也只能用猜的。
“有,靠墻那一袋,不種些桑麻?你們怎么納絹啊?有綿者交納絹二丈,綿3兩,無綿者交布3丈,麻3斤。”秦鐘把靠墻最里面的一袋小麥種子搬出來。
“要交這些?不是交銀子嗎?”楚櫻看了看種子的成色。
“交等價的銀子也是可以的,你娘可給你銀錢?一升是10文錢。”
“我是孤女,爹娘早走了。我看你這麥子是陳年的,堆了好久呢。”秦鐘看著面前的女孩不過8、9歲模樣,稀松平常的說了自己是孤女的話。
“對不起啊。這麥子是前年的。你家幾畝地?秋社前種需一畝2升的種子。"
"3畝,便宜點吧,你這都是前年的,而且擺在角落都沒人理。"楚櫻一臉嫌棄的看著這些小麥種子。
"那行吧,3畝就是6升,給你算50文吧,已經很便宜了。"秦鐘見楚櫻點頭就開始裝麥子。
"你可會種?這里幾乎沒多少人種麥子。"
"不會。"打獵楚櫻還有點把握,但種地這種事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
"拿回去,把地鋤好,要深鋤,撒播,覆土2寸,用腳踏實,苗根長成后,把秋草鋤掉,手腳勤快點,總不會有錯的,你說你的是荒地,要在土壤燥濕合宜的時候耕,雨水多或旱不調勻,寧可燥的時候耕,切不可濕時耕。"
"等到土背發白時再耢,耕后不耢,如同作耗胡鬧。總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秦鐘把6升的小麥種子放在楚櫻的背簍里。
"還要買點別的嗎?"楚櫻從進來就是稀里糊涂的,也就先買個小麥種子再說。
"不了,先買這個吧,這里是50文。"楚櫻失落的在街上走著,萬事開頭難。
不知不覺走到了上次那大戶人家后院,這次倒是沒看到那個胡大。回去的時候可以問王大哥借農具,反正他們忙著秋收,秋收后也是曬場打谷,不需要用農具。
楚櫻回到家里,看著還有到腳踝的草根,從屋子里生了火拿一根木棒,在地的周圍先燒掉一圈的草,便燒便打滅,圈出一個防火圈。
然后把中間的草都點燃,好在草被割的只剩下一小截,火勢不是很大,燒了一個下午,總算把2畝半的地都燒好,就等到時候借了農具開耕了。
楚櫻去了湖邊采集香蒲穗,順便檢查捕魚陷阱,3個陷阱有兩個有大魚。總算是件讓人開心的事,不過楚櫻不能貪吃,得和王大娘學做魚鮓,要不然冬天只能吃白飯了。
到了王大哥家天還沒黑,王大娘已經開始準備做飯了。
"王大娘,你在忙啊?我又捕了兩條大魚,你看能做魚鮓嗎?"王大娘把灶臺上放了水的陶罐蓋好蓋子。
"能,魚洗了嗎?家里可還有陶罐?還要1陶罐的米。"楚櫻去家里拿了兩個陶罐和米,等回來王大娘已經把魚洗好了。
王大娘把魚肉切成二寸長,一寸寬,5分厚的大小,每塊都帶著皮,扔在裝水的陶罐里浸著,去腥血。
然后撈出來在清水里洗凈,再撈出來放在盤子里,抹上鹽,盛在籠子里,蓋上石板榨去水,等水榨盡了,王大娘拿起一片嘗了嘗。
"把米炊成飯,用來做穇,我就先用鍋里熟了的,加茱萸,橘皮,和酒,一斗鮓,半升酒,要用好酒。"
王大娘在陶罐里放一層魚,一層穇,到滿為止,把肚子下面的肥肉放在最上面。最上面多加了穇,用竹葉交叉鋪在陶罐上,鋪了八層,再用荊條交叉編牢,把陶罐口子封住。
"要放屋子里,不能放太陽下或火邊,會有臭氣。冷天不要受凍,血漿出來,倒掉,白漿出來,帶酸味,便做成了。吃的時候用手撕的,用刀會有腥氣。不懂下次再教你一邊。"
"娘,飯怎么還沒好?你和后面的小娃在做什么?"王梨園伸個懶腰,從里屋走出來。
"教她做魚鮓,看看人家,知上進,讓你學你都不學。"王梨園抱著王大娘,撒嬌道:"不是有娘嗎?娘的手藝那么好。"
"王大娘我先走啦。"楚櫻把剛才的流程在腦子里深深記下了。
"楚櫻,你怎么在這?"王大哥看柴回來,在門口見著抱著兩個陶罐的楚櫻。
"找你娘,請教做魚鮓啊。我先走啦。"有了王大娘這個法子,楚櫻就可以多囤些魚鮓過冬,看來古代人的智慧還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