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褂
顧名思意,馬褂,當然是騎馬時所穿的衣服。我們都知道,滿族在關外的時候也是馬背上的民族,馬褂是一種清代穿于袍服外的短衣,長僅及臍,左右及后開楔,袖口平直(無馬蹄袖端)。滿人初入關時,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到了康雍年間才在社會上開始流行,以后逐漸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一種便服,士庶都可穿著。由于時代不同,用料、顏色、綴飾也有差別。乾隆時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馬褂,均用珍貴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馬褂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長)、舒袖(袖不及手臂長)兩類。女式馬褂衣身長短肥瘦的流行變化與男式馬褂差不多,但女式馬褂全身施紋彩,并用花邊鑲飾。
PS:我們還熟知的一**褂形式,電視上經常見到的,就是所謂的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二.坎肩
坎肩又名緊身、搭護、背心、馬甲,為無袖短身的上衣,是清代服飾里必備的一件。我們今天仍然一直在穿。其實說起半袖或者無袖的短身上衣,我們的歷史也很悠久,比如唐代的半臂,宋代流傳到明朝的比甲,還有清代一直穿到今天的坎肩。坎肩的式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數種,多穿在氅衣、襯衣、旗袍的外面。
《清稗類鈔·服飾類》記載:"半臂,漢時名繡,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吳語稱為馬甲。工藝有織花、緙絲、刺繡等。花紋有滿身灑花、折枝花、整枝花、獨棵花、皮球花、百蝶、仙鶴、鳳凰、壽字、喜字等等,內容都寓有吉祥含義。清中后期,在坎肩上施加如意頭、多層滾邊,除刺繡花邊之外,加多層絳子花邊、捻金綢緞鑲邊。有的更在下擺加旒蘇串珠等為飾。
三.襯衣
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禊、有五個紐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長至腕)、半寬袖(短寬袖口加接二層袖頭)兩類,袖口內再另加飾袖頭。是婦女的一般曰常便服。以絨繡、納紗、平金、織花的為多。周身加邊飾、晚清時邊飾越來越多。常在襯衣外加穿坎肩。秋冬加皮、棉。
四.氅衣
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小異是指襯衣無開禊,氅衣則左右開禊高至腋下,開禊的頂端必飾云頭;且氅衣的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絳、狗牙等等,尤以江南地區,俗以多鑲為美。據江蘇巡撫對蘇州地區的風俗衣飾《訓俗條》中稱:"至于婦女衣裙,則有琵琶、對襟、大襟、百裥、滿花、洋印花、一塊玉等式樣。而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桿、牡丹帶、盤金間繡等名色,一衫一裙,本身蘭價有定,鑲滾之外,不啻加倍,且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一衣僅有六分綾綢。新時固覺離奇,變色則難拆改。"大約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以鑲滾花邊為服裝主要裝飾的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在氅衣的袖口內,也都綴接紋飾華麗的袖頭,加接的袖頭上面也以花邊、花絳子、狗牙兒加以鑲滾,袖口內加接了袖頭之后,袖子就顯得長了,而且看上去像是穿了好幾件講究的衣服。加接的袖頭摩臟了又可以更換新的。
五.圍巾
在穿襯衣和氅衣時,在脖頸上系一條寬約2寸,長約3尺的絲帶,絲帶從脖子后面向前圍繞,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內。圍巾一般都繡有花紋,花紋與衣服上的花紋配套。講究的還鑲有金線及珍珠。有一種說法,由于清代的衣服大多沒有領子,所以圍巾在清宮女子身上,就起到一種假領的作用,不過不知道這種說法對不對。
六.領衣
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春秋季節,用淺湖色緞,冬季用絨或皮,這種領子,又稱“領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稱“牛舌頭”。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扣系之,束在腰間。還有一種披肩。形似菱角,上面繡以紋樣,多用于官員朝服。
七.裙子
裙子主要是漢族婦女所穿,滿族命婦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時期,漢滿服裝互相交流,漢滿婦女都穿。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襕干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玉裙、月華裙、墨花裙、粗藍葛布裙等等。
八.云肩
云肩為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五代時已有之,元代儀衛及舞女也穿。《元史·輿服志》一記載:"云肩,制如四垂云。"即四合如意形,明代婦女作為禮服上的裝飾。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貴族婦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剪彩作蓮花形,或結線為瓔珞,周垂排須。慈禧所用的云肩,有的是用又大又圓的珍珠緝成的,1件云肩用3500顆珍珠穿織而成。
九.斗篷
斗篷我們都很熟悉,是那種穿在外衣之外,用來避寒以及遮擋風雪用的,最初也是戰場上的發明,后來流傳到社會上。清代的斗篷又名一口鐘,為無袖、不開衩的長外衣,滿語叫"呼呼巴",也叫大衣。有長短兩式,領有抽口領、高領和低領三種,男女都穿,官員可穿于補服之外,但蟒服不許用。行禮時須脫去一口鐘,否則視為非禮。婦女所穿一口鐘,用鮮艷的綢緞作面料,上繡紋彩。里子講究的以裘皮為襯。
一口鐘的穿法:它是大約從腰部以下才開禊(而且是只在前身開禊),把人幾乎整個裹在里面的,在兩側脅下各開一個直孔,手臂從直孔穿出來,這樣不會擔心寒風會侵入人體,也不用把衣襟撩起來穿脫那么失禮。
衣襟分類:
一.大襟
又叫偏襟、捻襟、右衽、和尚領,把衣襟開在右邊的一種樣式,它也帶個如意頭。這里補充一點就是我們的傳統服飾,歷朝歷代的主流都是右衽,尤其在漢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時期會以左衽為主,不過通常都是在少數民族的文化充斥當代的時候,而且維持的時間都很短暫,并不能影響整個右衽潮流),就是衣襟如果不是對襟款式就一定要把衣襟開在右側,清代的漢化也很嚴重,所以也是以右衽為正宗。在漢文化里,“披發左衽”是對蠻荒之地的蠻夷之人最大的輕蔑和諷刺。
二.對襟
傳統服飾基本式樣除了右衽就是對襟。清代的坎肩和馬褂都有對襟的款式,而且一般會有一個如意頭的花紋作裝飾,所以通常也叫如意襟。
三.琵琶襟
琵琶襟大約是清代的一個獨創,又叫缺襟,因其右襟短缺,故名。坎肩、馬褂都有琵琶襟的樣式。
四.多紐式
多紐式的衣服除在對襟的門襟有直排的紐扣外,并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橫列的紐扣。
比較有代表性多紐式為一字襟。比較出名的是一字襟馬甲,這**甲穿在袍套之內,如果乘馬行走覺得熱時,只要探手于內解掉橫、直兩排紐扣,便可在衣內將其曳脫,避免解脫外衣之勞。滿語叫作“巴圖魯坎肩”。原來這種多紐馬甲只許王及公主能穿,后來普通的人也都能穿,并把它直接穿在衣服外面,“巴圖魯”是好漢、勇士之意,俗謂十三太保。
另外一些多紐式的樣式,比如人字襟,除在對襟的門襟有直排的紐扣外,并在前身有兩排直列的紐扣,狀似“人”字,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