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先來說說清代后妃的遴選方法和等級制度。
清代的后妃制大體分為以下五級:皇貴妃、貴妃、妃、嬪和貴人。下有答應、常在,不算正式名號。這些封號我們都很熟悉了,拿近幾年拍的比較好的清宮戲來說,《孝莊秘史》里就有皇貴妃董鄂氏,還有博果爾的額娘當初的封號是貴妃,還有一個宮女是順治和皇后斗氣時封的常在。在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金枝欲孽》中,各位小主選秀后就成為了答應,然后就慢慢封為貴人和嬪、妃之類。
(一)選秀:
那么我們所說的選秀制度是怎樣進行的呢?按照規定,每3年由戶部主持選閱駐防八旗和外任旗員之女。吳振《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五敘述了挑選八旗秀女的做法: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員、兵丁、閑散之女子,皆備選。嘉慶十一年,命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拜唐阿(執事人)、馬甲(清代八旗驍騎營馬兵的別稱)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于本屆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后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后排定,然后車識行。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漢軍。繼以鑲黃之滿、蒙、漢。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后門,至神武門外。候門啟,以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而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至直北街市,還繞入后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素謂之排車。聞舊時車馬雜沓,先后凌亂,應選者爭路不得進,不特墜珥遺簪而已。自嘉慶間額駙丹巴多爾濟定此法,人皆稱便。又內務府三旗挑選,亦排車在地安門之沙灘地方。
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光緒之瑾妃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要留者,謂之撂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州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年若干歲。”
秀女入宮后,一般封答應。然后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妃、嬪、貴人。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所以我們在《金枝欲孽》中看到徐公公為了讓幾個義女能夠前途更廣,不但偽造了她們八旗的身份,還費盡心力地給她們各找了一個顯赫的身份家世來襯托,什么“納蘭”、“董佳”。之類(話說這位老公公的手腕真不是一般的強,滿洲八旗的身份都能偽造就已經是清代歷史上絕不能發生的奇跡了,更何況還要冒充八大貴族的子女。不過看電視的時候就不要揪住這個不放了)。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冊封。日后,皇帝不喜歡還可以撤換。順治帝就廢過八年(1651)八月冊封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清王朝把選擇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選擇后妃,主要從滿族中挑選,其次是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貴族的聯系(不過這在清代早期很明顯,翻看那時的**史,基本就是被蒙古妃嬪占領了)。佟洵、侯久萱《清宮后妃》根據《清皇室四譜》編制的《清宮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標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滿族,蒙古族21名,漢族9名,維吾爾族1名。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乾隆時代的香妃。
秀女選過之后,選上的就會被封為貴人或以上所以大家在劇中看到玉瑩爾淳她們選上后還要做一段日子答應,待侍寢之后才能封貴人是不對的,宮女被皇帝選中才會經歷這個由答應、常在向上封的過程,而秀女大部分是一級一級或跨躍兩三級的冊封;那些沒被皇上選入**的秀女,會指給其他阿哥,大臣的兒子,還有一部分就充為宮女,所以劇中選秀前安茜姑姑曾經很不客氣地指出過,說各位秀女只有正式被選上之后才能真正算是主子,不然很有可能會和她們一樣做宮女。
注意,秀女是要八旗女子才能入選,清朝的家法和規矩是“滿不點元,漢不選妃”:即在科舉考試中,普天下讀書人視為最高榮譽的狀元,一般都留給漢人;而給皇帝選后妃,,只在八旗秀女中挑選。在李翰祥執導的清宮片《傾國傾城》中,光緒帝還以此為理由拒絕選李蓮英的妹妹為妃子,盡管李當時已經入了旗,可見清代的血統觀念有多根深蒂固,所以有些電視上演的皇帝一動情就隨便娶了個漢女為妃的故事在歷史上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大家些故事的時候也不要犯這種低級錯誤。即使像順治時代的董鄂氏和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雖然是漢軍旗出身(說到底還是在旗),但起碼有一半血統屬于正規的滿人,而且她們又是八大貴族姓氏,身份自然不同,能封妃子和皇貴妃也就不奇怪了!
(二)宮女:
剛剛說到沒有選上的那些,除了一些配出去成婚外,剩下的就自然留在宮里做宮女了。清代的宮女是服侍皇帝,皇后,嬪妃,公主,阿哥的,不同等級的人宮女的數量也不同,皇太后有12名宮女,答應只有一名宮女。除了剛才說過的之外,宮女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內務府包衣(滿清貴族的家奴,沒有人身自由)所生的女子,另一個來源是上三旗以下,比較低等人家的女子。宮女就主要分秀女、官女子兩等。
以上這些女孩都要在十三歲時進宮被挑選一次。被選中的宮女一般要到25歲才能出宮,而且出宮的宮女不許在進宮,也不傳播宮中的事情。另外,有的宮女未滿期限,因為笨拙或是有病,也能被趕出宮。
宮女一進宮,就開始了他們痛苦的生活,新來的宮女都由老宮女(宮中稱作管事姑姑,也叫嬤嬤宮女)教導,因此他們不光要伺候主子,還要伺候姑姑,姑姑一般都非常嚴厲,動輒棍棒相加(宮中規定宮女不許打臉)。
宮女的出路有幾種,一種是皇帝看上的,就選在皇帝的身邊做答應、做常在、做貴人等等,任皇帝的喜歡和不喜歡來決定她的命運。另一部分就是皇帝指配給他的子孫或者親王的子孫,給他們做妻或者妾。還有一部分就在宮里做服務。按照當時的規定,宮女歲數太大了,到了一定的年齡,可以允許出宮,這個制度執行得也不是很嚴格。
(三)皇后:
有一個同學問,說了這么多,好像忘了一個很重要的人,就是皇后。關于皇后,不是忘記了,而是因為沒什么太多好說的,所以想放在最后。皇后的冊封和選擇,很簡單,不需要什么遴選和選秀制度,因為皇后是直接冊封的。
說過了后妃的等級,現在來說說她們的生活。
居住方面,嬪以上分居東西十二宮,各有專房,貴人以下則住在一塊。
關外,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后妃制度。這時妻妾沒有名號。努爾哈赤的16個妻子都叫“福晉”(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晉姑且依后來的制度稱為皇后,其他稱妃子)。皇太極時期,有了后妃之別,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入關后,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采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并沒有真正執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清朝**的九個等級(后妃等級為八級,不算宮女):
皇后X1(可分宮女10人)
皇貴妃X1(可分宮女8人)
貴妃X2(可分宮女8人)
妃X4(可分宮女6人)
嬪X6(可分宮女6人)
貴人X不限(可分宮女4人)
常在X不限(可分宮女3人)
答應X不限(可分宮女2人)
宮女X應少過二千人
以下是在網上找到的關于清后妃等級及分配,由于太瑣碎詳細了,就不再費力重新整理一次,而是直接發上來給大家做個參考吧。
“清代對皇帝老婆的基本數量,曾有“正式文件”,含糊其辭地作了規定:皇后一人,皇貴妃二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但是,皇帝仍有很大的余地。因為嬪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等,都沒有具體的名額限制;所以,皇帝照樣可以隨心所欲地無限擴軍。從史料看,康熙皇帝玄燁的妻妾人數,就已經是創紀錄的了,一生中曾擁有妻妾五十五名:皇后四名,皇貴妃三名,貴妃一名,妃十一名,嬪八名,貴人十名,常在八名,答應十名。不過,這僅僅是“有名位”的那一小部分:“大頭”在沒有名位的那一部分。據說,他實際擁有妻妾二百多名。乾隆皇帝弘歷一再聲明,在位時間絕對不超過爺爺玄燁,卻從來都沒有表示過:不像爺爺娶那么多的老婆。他在鑒賞女人方面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爺爺多得多。
清代**佳麗,按名位、級別,享受不同的待遇,月銀、服飾、伙食標準、服務人員數額、住房面積及其裝修水平,還有儀仗的規模等等,都各有相應的規格。皇太后每年的津貼,累計有二十兩黃金,二百兩白銀。皇貴妃每年八百兩銀子,配八名女傭;貴妃六百兩,八名女傭;妃三百兩,六名女傭;嬪二百兩,六名女傭;貴人一百兩,四名女傭;常在五十兩,二名女傭;答應三十兩,二名女傭。
皇后有十二名女傭,一年的津貼為一千兩白銀。分配給皇后的“耐用消費品”,件件工藝精湛,在一般的“工藝美術品商店”里,都難得一見。其中有:玉盞金臺、金方、金茶甌蓋、嵌綠松石金匙、鑲金象牙筷子、銀方、銀盂、銅遮燈、銅簸箕、銀八卦爐,各一個(付);金執壺、金匙、金云包角桌子、洋漆矮桌、銀火壺、銀鍋、銀罐、銅提壺、銅八卦爐、銅手爐、銅舀子、錫池、錫火壺、錫里兒冰箱(貯冰用)、錫屜鈷、鐵火鉗子,各兩個;銀勺、銀茶壺,各三個;銅瓦高腳燈、錫茶碗蓋、錫背壺、鐵火罩、鐵座更燈、磁渣斗、羊角把手燈,各四個;金碗、銅簽盤、鐵火爐,各五個;金碟、銅剪燭罐,各六個(付);銀茶甌蓋、鑲銀象牙筷子、錫壺,各八個(付);銀碗、銀匙、錫盆、香幾燈,各十個;銀背壺十三個,漆茶盤十五個,戳燈二十個,漆皮盒二十五個,漆盒二十六個;銀盤、銀茶壺,各三十個;黃瓷碟四十個;各色瓷碗、瓷碟,各五十個;黃瓷盤八十個;黃瓷碗、杯,各一百個。慈禧太后在**稱王稱霸,所有供應往往超標,有些東西專門為她制作。她的寑宮中,夜晚亮如白晝,燈放在十幾個紫檀木制作的架子上。那燈架子,鳳舞龍蟠,雕工極其精美細膩。
清代,正一品大員祿米90石,俸銀180兩;從九品官兒祿米15石,俸銀30兩——當官兒還不如作后妃!
皇后有如此豐厚的物質待遇,又手握統率數千名“娘子軍”的大權,“姐妹”們當然看著眼紅。能取而代之,再好不過;即便不能,也要各顯神通,盡量從皇上老公身上,多揩一些油水。”
附:宮分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
豬肉(每日量)12斤9.8斤9斤6.8斤
小牲口(牛、羊等)每日1只每月15只每月10只每月10只
白糖(每日量)5兩3兩3兩2兩
香油(每日量)8兩6兩6兩5兩5錢
茄子(每日量)10個8個8個6個
王瓜(每日量)10條8條8條6條
宮綢(每年量)兩匹兩匹一匹一匹
云緞(每年量)6匹4匹4匹兩匹
綿綢(每年量)6匹5匹5匹3匹
錫茶壺(每人量)4把4把4把2把
瓷碗(每人量)50件40件30件20件
瓷盤(每人量)白里黃瓷盤4件黃地綠龍瓷盤4件黃地綠龍瓷盤2件藍地黃龍瓷盤2件
注:宮分即清宮內、上至太后、下至妃嬪每年按照等級供應的金銀布匹及每月、每日供應的糧油菜蔬、副食等從品種到數量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