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字,其實是相互關聯的4個不同概念,其內涵區別明顯。
先說說“姓氏”。姓名的前身是“姓氏”,而且“姓”和“氏”剛開始時是分開的,“姓”是以血緣關系為主,“氏”是以地域關系為主。在黃帝時期的“氏”很多,譬如共工氏、伏羲氏等,實際上是居住在某一個地域的一大群人,后來可能是這些“氏”人群繁衍茂盛,部落越來越大,人們開始以血緣關系來分別賦予“姓”,但看這“姓”字為“女生”二字合成,就知道這是因為當時還是母系社會,人們大都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分成不同的“姓”,因此最早的姓大都以女字為偏旁,諸如“姬”“姒”等等便是證據。隨著千百年歷史的變遷人類的延續,姓成了區別不同家族的依據,人們就根據自己的姓來追宗認祖。
雖然中國歷來有“百家姓”之說,但據調查卻大大超出了百家,明朝有一個王圻曾經統計,中國人單姓有三千零三十八個、復姓一千一百六十九個,還有三字姓、四字姓的。當然這“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完全把自己的姓作為追蹤溯源的唯一依據,因為很多的“姓”由于種種原因變來變去,譬如有的因為同姓的很多,容易混淆,就把“字”當成自己的姓,有的因為受到皇帝的青睞,把自己的姓賞賜給人,比如明朝很多有功之臣都姓了“朱”的。還有的因為獲罪之后,后代怕受牽連就更改自己的姓,像年羹堯的后代,怕雍正斬草除根,就把“年”字倒過來姓了“生”的。最為明顯的是民國初期,很多滿族人為了隱瞞自己是清室家族的事實改為漢姓的,愛新覺羅改為“金”“關”的、他他拉氏改為“譚”的、那拉氏改為“那”的等等,很多人今天又改了回去,是因為人們現如今又注重了這“天潢貴胄”的身份,更何況少數民族考大學還能夠加分,因此滿族的后代不會像秦檜的孫子那樣“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了。
再來談談“名字”。古時候人們一般稱呼別人,同輩朋友之間相互稱“字”,“字”是某人長大了之后自己給自己起的,表示自己的志向興趣愛好等。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蘇軾姓“蘇”名“軾”字“子瞻”……再后來文人們有了姓名和字還覺得意猶未盡,就又拓展擴大到了“號”,一個人可以有一個姓一個名字,但是可以有很多的號。比如蘇軾,號“東坡”,現在“蘇東坡”的名號,比他本來的名字更為人熟知哦。
一般來說“姓”是比較穩定的,很多族譜能把自己的祖先一代代的記錄下來。而且按照漢文化的民族習俗,“更名改姓”是“小子無能”才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這樣一年年的延續下來,同姓的一族中起名就比較容易重復,好在炎黃子孫很是聰明,為了避免重復同姓祖先的名,就把原來僅僅用于部落首領的“字”普遍用于百姓,自己給自己起一個“字”。所以向前倒推幾十年,便能夠看到某某人姓氏名誰字某某。
姓名是一門學問,是漢語言文學突出體現的一個支脈,我們當然希望自己有一個吉祥的雅致的名字,地名、公司名和菜名等等都應該有獨特的、能體現個性的、蘊含著歷史文化的名字,但是為了某種目的走了極端,就適得其反了。看那些各地方的老字號,大多都是以“仁義禮智信”為取名標準的,不然哪里能夠流傳至今呢。
姓氏名字的本義
《論語?子路》曰:“必也正名乎?意思是說,人的名稱必須合乎實際,《禮記?檀弓》上云:“幼名冠字”。意思是說,古人出生后就要循姓起名,長大成人還要加序冠字。名字,是關于具體的歷史人物的姓氏名稱及其家族系統的實際紀錄,古人通稱“姓氏”。的確,中國自從有文字和歷史記載出現之日起,就是由記名記事為始。因此,古代人名姓氏的真實情況如何,也成為鑒別信史或傳說的可靠證據。
然而,姓氏的真情或實際含義,古今大不相同,必須分別對待,不可以今是而非古。我們今天所謂姓氏,實為姓與氏的合稱,即姓與氏無別,或稱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作為人名稱呼,則循姓冠名,且為世傳世襲,因此姓氏也為表明家族系統的稱謂。這一情況約始于秦漢之時。但是,秦漢以前,姓氏之義并非如此簡單,而且,姓氏之真情,夏商周三代不同于炎帝、黃帝之時,秦漢以后又有別于夏商周三代。
關于炎帝、黃帝之世姓氏真情,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載:“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無名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之一。”這為我們理解炎帝、黃帝姓氏真情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借鑒。需要說明,古代所謂姓與氏,皆為家族家庭之義,無民族之義。
有關炎帝、黃帝姓氏問題。《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正妃。……生炎帝。”同書又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竹書紀年?前編》云:“炎帝神農氏。少典之君娶于有喬氏之女,曰女登,生神農氏。……育于姜水,故以姜為姓。”另外,《淮南子?時則訓》高誘注云:“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南方火德之帝也。”同書又云:“黃帝,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天下。”為史家所稱道的《左傳》哀公九年云:“炎帝,火師,姜姓其后也。”同書昭公十七年載:“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孔穎達疏引正義曰:“帝系世本皆為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譙周《考古史》以為炎帝與神農各為一人。”為史家公認為是信史的《國語》云:“昔少典氏娶于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司馬遷所作《史記》被譽為是中國歷史真實的“實錄”,“史家之絕唱,”為二十五史之冠,也是二十五史當中唯一稱的上是建立于“雙重證據”之上的科學巨著。其中,關于黃帝歷史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梳理文獻可以說明,炎帝、黃帝生父皆為少典氏,少典娶有喬氏兩個女兒為妃,正妃曰女登,姜姓,生炎帝,古人姓從母,故炎帝姜姓;次妃曰附寶,姬姓,生黃帝,故黃帝姬姓。炎帝、黃帝生母各異,故炎、黃異姓。另外,炎帝,姜姓,名神農氏;黃帝,姬姓,名軒轅氏,姓公孫。炎帝、黃帝同為少典之子,是同父異母同胞兄弟,其父系清楚,母系分明,姓氏準確,而且,炎、黃姓氏之情與鄭樵所記也正相合,確實是一個清楚的歷史問題,不應有何異議。
然而,魏晉以降,古今史家卻于炎帝、黃帝歷史多生歧義,概而言之,問題主要有二:炎帝稱神農氏,顧名思義,炎帝也就是神農氏,故炎帝與神農氏同為一人,為其一。這一看法以司馬貞為主要代表人物。其二,以為炎帝、黃帝既為少典之子,又當氏其父姓,如“少典為熊國名,生此二子,當同為有熊氏。氏既不合,姓又殊異,其非同父母可知。”以炎帝、黃帝同其父母各異其姓為由,否認炎、黃為同胞兄弟,甚至進一步提出所謂“炎黃二族之分野”的說法。這一看法也代表了當代史家的看法,而以王獻唐及其《炎黃氏族文化考》為主要代表。上述說法皆屬誤解,原因就在于不明古代姓氏真情,因而產生誤解。
考炎帝、黃帝之世,人名姓氏雖通稱姓氏,但其所謂姓氏,實際上皆由姓、氏、名(號)、字四義而成,卻通稱“姓氏”,故使姓氏之義格外復雜,不可不明辨。以黃帝姓氏為證:黃帝,帝位名號;姬姓;氏姓有熊,為有熊氏;名軒轅氏;字公孫,也稱姓公孫。可識上古人名姓氏實由姓、氏、名、字四義組成,只是因為年代悠渺久遠,史籍于其姓、氏、名、字及帝位號者,或全錄或只記其一二,不能兼得其詳。因此關于炎帝、黃帝、神農氏人名姓氏,必須于其帝位名稱,姓、氏、名、字之情一一考辨,才能明其真實。
神農、炎、黃關系考
姓氏者,明其姓當為先決問題。炎黃之時所謂姓,實指生姓而言,表明母系所生。《說文》曰“姓,人所生也。”其義甚明。《白虎通》云:“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也。……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別婚姻也。”義亦相同,且與鄭樵所說“三代以前,婦人稱姓”的情況正相合。關于炎帝、黃帝、神農氏之姓,炎帝之母曰女登,炎帝姓從母,故炎帝姜姓。文獻關于炎帝之姓,十分明確。黃帝之母曰附寶,姬姓,故黃帝姬姓。也很明確。神農氏之姓,無考,亦無姜姓之說,以姓相辨,炎帝與神農氏并非一人,判然已明。而且,孔穎達正義也說明“炎帝與神農氏各為一人。”何況,真實的歷史絕對不允許有任何節外生枝之說。
炎黃之世姓表明母系系統,明確血緣關系,因此姓皆為世傳,而且,其后世皆通一姓。以炎帝為證,史稱其“姜姓其后,”則說明炎帝無論其前世還是后世,也皆姜姓其后;黃帝之姓,姬姓,故黃帝前世及后世,皆姬姓其后。神農氏之姓已如前文,明其與女登姜姓皆無涉,又證神農氏與炎帝并非一人。
再考炎帝、黃帝、神農氏氏姓。氏姓,簡稱氏,但氏義與姓義完全不同,且為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氏,《說文》曰:“凡氏之屬皆從氏。”這有些費解。《白虎通》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德,賤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氏,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言氏為表明身份情況之義。這同鄭樵所說“三代以前,……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的情況正相合。然而,氏姓的情況卻十分復雜。以氏為姓,如陳立注《白虎通》所說,大約有九種情況,曰:“蓋姓有九,或氏于號,或氏于謚,或氏于爵,或氏于國,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職。”氏表明身份,這只是其一,還有其二。《左傳?隱公八年》云:“無駭卒,羽父請謚于族。公問族于仲眾,仲眾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孔穎達注疏云:“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系百姓,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出也。”說明氏姓尚有表明父系系統情況之義。《史記》注引鄭馬交異義也載:“氏者,所以別子孫所出也。”其為表明父系家族之義甚明。綜其要義可以說明,氏為封姓,為封邑、封國或封職之義,表明氏姓者本人的職務、職業以及父系家族系統等情況,簡言之,氏為表明其身份及父系家族系統的稱謂。
關于炎黃之時氏姓之情,裴駟集解《史記》引張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高陽、高辛皆所興之地名;顓頊與嚳皆以字為號,上古之質也。”這里所謂名,號亦為氏姓之說,為封邑、封國之義,且與炎黃之時氏姓之義相合。
考炎帝、神農氏、黃帝氏姓,氏既然表明父系家族關系,理應先明其父系。炎帝、黃帝,皆為少典之子,炎黃為同胞兄弟。神農氏父系,無考,且與少典、炎帝、黃帝無涉。再證神農氏、炎帝各為一人。炎帝氏姓,無考;炎帝者,帝號之名,神農氏為炎帝自號之名,即文獻所稱“身號”、“代號”;無封邑、封國之義,亦非上古所謂象其德的說法,二者皆非氏姓。王獻唐引孔穎達正義為證,稱炎帝為伊耆氏,實屬誤解。神農氏,無帝號之稱;為封姓稱謂,顯然是氏姓。又證神農氏非炎帝或炎帝神農氏。關于神農氏氏姓,《易?系辭》云:“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頭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義。”神農氏因發明農具教耕農作之功德而為氏姓,其義甚明,而且也與《白虎通》釋氏姓所謂“貴功德,賤伎力”之義,以及張晏所謂“少昊以前,天下之號象其德”為氏的說法皆若合符契。神農氏之氏姓與炎帝神農氏之“身號”、“代號”不同,神農氏為世襲名號也即朝號名稱,而炎帝神農則為自號之名,無朝號之義。《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罔。”這與《太平御覽》所記略同,可為佐證。證神農氏實為世襲之名號,且又證炎帝與神農氏各為一人。黃帝氏姓,有熊,稱有熊氏,為封邑和封國之姓。關于有熊地望所在,裴駟集解《史記》引皇甫謐云:“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證有熊確為黃帝封國封姓之氏無疑。
氏雖稱氏姓,卻不同于生姓。生姓為別婚姻,表明母系同時也表明血緣關系,故生姓為世傳且皆通一姓。氏姓則不然。氏姓雖表明身份以及父系家族,但氏為封姓,并非直接表明父系系統,因此,其為世傳,卻皆不通氏姓。這正與封國封邑的情況相似,封國不二君,封姓不二氏。所以,少典氏與炎帝、黃帝,雖為親父親子,但皆不通氏姓。這也是為什么炎帝、黃帝皆不為少典之名或不可能同為有熊氏的原因所在。再以黃帝為證,黃帝為有熊氏,其親子二十五人,卻無一氏姓有熊者。《國語?晉書》云:“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酉、祁、滕、艸咸、任、茍、女袁、儇、僖、衣是也。”可為明證。裴駟集解《史記》云:“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為十一姓,酉、祁、已、滕、艸咸、任、茍、女袁、姑、儇、僖、衣是也。”又為證。上古氏姓不通,故少典與炎帝、黃帝父子不通氏,正合于其實。更何況,炎帝、黃帝父系清楚,母系分明,既然為一家,亦不當有分“二族”之說。
再辨炎帝、黃帝與神農氏之名。古代所謂名者,非今天所謂人名。名,《說文》曰:“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自名。”其義甚顯。炎帝名神農氏,自號之名。目的在于明其爭雄天下之志。《荀子正名篇》曰:“名,所以期累實也。”即指此義。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云:“赤帝、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這里所謂號者,自號之義,既明炎帝父系,又證炎帝自號之名。酈道元《水經注》云:“歧水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炎帝神農長于姜水,因以姜為姓。”酈道元明炎帝自號之名,又明炎帝母系及其地望所在。也證炎帝非神農氏,又證神農氏與少典、女登皆無涉。黃帝軒轅氏,《帝王世紀》云:“黃帝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亦屬可信。神農氏之名。稽無可考,故也不論。又證神農氏并非炎帝神農氏。
關于炎帝、黃帝、神農氏字姓,唯黃帝字姓明確,炎帝與神農氏皆無考,故不論。
以炎帝、黃帝之時姓氏真情考炎帝、黃帝、神農氏姓氏之實,則炎帝、黃帝、神農氏身份,昭然已明:炎帝、黃帝同為少典之子,為同父異母同胞兄弟;炎黃異母,各從母姓,故異姓;炎帝、黃帝,封姓各異,因此又異氏。炎帝、黃帝生姓、氏姓各異,正合于實理。神農氏,為世傳氏姓,故為朝號之名;無帝位號名稱,且與少典氏,女登以及炎帝,皆無涉。證炎帝同神農氏確實各為一人。
炎帝、黃帝世系家族,雖然生姓、氏姓各異,但其為一家一族,至遲于漢代以前,仍然屬一個清楚的歷史問題。以黃帝氏姓為證,顓頊、帝嚳、堯、舜、禹氏姓各異,但其同為姬姓之后,皆屬黃帝世系,史有明文。《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黃帝世系,一脈相承,皆姬姓其后,蔚為清晰。炎帝世系也是如此,考炎帝后裔,氏姓主要有昌、申、許、齊、土、甫、甘、戲、州、露、紀、怡、向諸姓,皆“姜姓其后。”可見,無論是黃帝世系還是炎帝世系,皆為華夏、中國—族,絕無異族之分,正與今天漢族不但有百姓,卻同為一族的情況相同。所以,《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列傳》曰:”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耗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盡矣。”顏師古注云:“謂神農、黃帝、堯、舜之后,”明證炎黃實為一家一族。
***************************************************************
謝謝kamaelking大人提供的資料,再次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