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吃過早飯,花兒就去荷花灣繼續給鞋底樣包邊了。花兒喜歡看看那里的水面,更喜歡看看那里的荷葉,坐在那里,神清氣爽。
此前大水哥曾說,下次賣田螺可以摘幾片荷葉用了,花兒決然說了兩個字:“不行!”
大水圍著蛙兒崗轉了一大圈,把該采的采了,經過荷荷灣,過去看了看花兒,花兒已經熟練多了,不緊不慢地一針一線,很有節奏感。
“花兒,我就說你手巧,現在好了吧。”
花兒笑了,“大水哥,下午我就能衲鞋底啦!”
大水回去放好東西,把洞前的土坯該翻面的翻面,該上跺的上跺,最開始脫的那些土坯已經干透了一半,換句話說,大咕咕二咕咕和咕小妹快要有自己的家了。
飯后的下午,大水哥又去忙了。
花兒又去了荷花灣,接著衲鞋底。把包了邊的鞋底初樣,用針錐子扎眼,先是圍著鞋底扎一圈,里面的扎法很多,劉奶奶能扎出不少花樣來,花兒只有一個辦法,跑直線,在鞋心里扎了五行直線。
第一層初樣扎出來,把另外四次疊齊了,把初樣蒙上去,照著扎好的眼,對齊了再用針錐子扎孔就是了。
中間崩斷了一根大針,這也沒辦法,就是劉奶奶那樣的老手也可能崩針的,花兒告訴自己,可以跟自己較勁,但不能跟自己起急。
全扎好了眼之后,改用大針,穿了粗線繩子,用這些眼把五層初樣縫起來,鞋底就衲完了。活兒可以漂亮,但一定要結實,花兒每穿連起一個針眼,就使勁拽一下線繩,讓剛縫連在鞋上的線繩緊緊地不松動。
剩下的就是磨時間了。
花兒衲著鞋底,此時心情終于放松。
抬起頭,看看風景。荷花灣地勢寬,前后左右全能看到。看著水面微波粼粼,荷葉輕搖慢舞,身后樹上知了陣陣,鳥鳴聲聲,一抬頭,天上的白云,不是一片又一片,而是一朵又一朵……多美啊!再看左邊,咦,左邊是那個笨大水哥在釣青蛙,這個就不算風景啦。
花兒舒爽地長吁了一口氣,又垂下頭去納鞋底。
第三天,大水釀了第三壇狗奶泡子酒。采集到北面的時候,他又扒開像牽牛花似的植物的根,看了幾處,坐在土地上,自己先笑了一會兒,想,花兒要是知道了這事兒,得樂成啥樣?
采草籽、捉蝸牛這些采集活,對他個半大小伙子跟玩似的。此后他又割了一次蘆葦,曬在河邊,入冬前,蘆葦還能割一兩次,而東邊的蒲棒,只能割一次了。
下午他又翻了一次土坯,土坯秋天脫最好,雨水少,可是夏天脫的土坯干得快。
大水給坯倒跺,也就是重新碼一下坯跺,把上面的一層變成下層,這樣上層下層一輪換,就能同時干。
花兒急急地跑了過來,“哥,大水哥!”
大水以為出了什么事兒,趕忙問:“怎么啦?”
花兒笑嘻嘻地,“哥,我看見兩只兔子在打架,好家伙,真蹬啊!”
大水想了想,說:“哥明天給你逮兔子,好不?”
花兒一連聲地說好。
明天是集,要賣田螺,該準備的早準備好了。第二天,花兒跟大水炒了田螺,這次由大水去賣,大水的鞋底今天再一天,花兒就可以納完了,她騰不開身。
臨走時,花兒又囑咐大水,要是有人問起,就說兩個人在鄉下幫工,大水點頭答應了。
到了集上先賣了蟬蛻,得了11文。螳螂籽數量已經很少,只能入冬前攢來賣一次。
叫賣叫花田螺,大水也照樣張口就來,只是沒花兒那樣花樣多多,而且人們也知道這個攤兒了,不用怎么吆喝,也一樣能賣。
鐵栓在周圍轉了半天,沒看見花兒,心里悵悵的,又轉悠了一會兒,終于湊上來:“我來一包。”
“鐵栓,你還買什么,拿走吃去。”
“別介,”鐵栓遞上三文錢,“花兒今個沒來?”
“花啊,今個給人幫工,脫不開身。”大水照著花兒的教導開始背臺詞,心說從沒見鐵栓買過叫花田螺,他怎么知道三文錢一包,也許是聽別人說的吧。
“花兒吃得飽嗎?”
“還行,”大水又把三文錢遞回去,“別讓你破費,當初你和奶奶挺照顧我們的。”
鐵栓慌了似的離開了,臨走時說:“給花兒捎個好!”
看著鐵栓走遠了,大水只好收起錢,接著叫賣。
還是賣了117文,大水收了攤兒,去種子攤前買了15文的香菜和韭菜種子,去雜貨鋪買了一把飯鏟子花了10文,以前只有個勺子,鏟飯不方便,這下就行了。最后他又來到賣筐集中的攤位,柳條筐荊條筐麻繩全在這里賣,花15文買了一丈長的粗繩子,然后回家了。
熱了飯,又做了點雜活,才是中午,花兒從荷花灣回來了。
大水第一件事,就是老老實實交待帳目,剩下的93文錢,乖乖奉上。
花兒四平八穩地接了,兩個人吃飯。飯中,大水才想起了鐵栓的事情,“對了,今兒有人讓我給你捎個好。”
“誰啊,會給我捎好。”
“鐵栓,買了一包田螺,叫我給你捎好。”
花兒一聽鐵栓兩個字,先是一下子把碗一推,停了會兒又繼續吃飯,說:“你收了他錢了?”
“我不想要,可他扔下錢跑了。”
“收了就收了吧,”花兒給大水夾一下菜。
“他還問起你,我說你在給人幫工。鐵栓還問你吃得飽吃不飽,我說還行。”
“行了,吃飯吧,跟他說得飽不如咱吃得飽。”
大水突嚕突嚕吃了幾口飯,接著說:“鐵栓是讀書人,將來中個秀才舉人什么的,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啊!”
啪!花用樹枝做成的筷子把他的手打了一下子,“吃飯還填不住你的嘴!”
大水于是專心吃飯,可是花兒又開口了:“咱們就這樣吃糠咽菜,吃得也香啊!大水哥你也說過,咱不做讀書人,咱只做鄉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