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過后,楊煜帶領的大軍于下午時分到達夏國都城統萬城的城外。
屈寧看著統萬城的上方有重兵把守,知道對方已經知道魏國攻夏。心里不由得緊張,生怕夏王早已做好準備,把大軍六十萬調集過來對付她們。
楊煜當下命令士兵們距離城墻百里之遠的地方扎營休息。
當晚,他叫來諸多副將們一起商量作戰方案。
他第一個聽取的,便是拓跋智的意見。
拓跋智沉吟了一聲,看著說眾人說:“于今天統萬城的重兵把守的情況來看,夏王早已知道我們攻夏的事。看來,他們有所防備。我不怕他們防備,就怕他的城內有六十萬大軍。到時,六十萬大軍直撲而來,我們即便不被淹死,也能被踩死。所以,我認為,這場戰爭,我們不能以硬碰硬。當然,如果可以,我們可以困城。”
屈寧站在一邊聽著,心里毫無計策。其實,她一向聰明有謀略。但是這一回,由于有那么多人才名將來幫她,況且她的心時刻系著父母的安危,她心中的計謀便比平時遲鈍了一些。也正因為如此,楊煜才會不聽取她的意見。
慕容千辰聽了,連忙說道:“困城看來是萬萬行不通。你想啊,史書有記,當年南涼與北涼兩軍困夏于城內長達兩年之外,卻依然困不死夏兵的一卒一員。如今再困,結局應該還會是一樣。”
拓跋智‘呵呵’一笑說:“你既然說是‘當年’,那么,這種傳說只能是‘當年。’”他說著轉過頭看著楊煜說:“若我沒有估錯,當年困城之時,夏國必定有后著,才使得夏國不能被困死。但是,這個后著已經在那個當年的傳說中已經用完了。也就是說,現在的統萬城,城墻是堅不可摧,但是,卻能夠像天下所有的城池一樣,可以困!”
楊煜點點頭,笑道:“嗯,我贊同你的說法。”
崔士中聽到這里,連忙發表了他的意見:“楊元帥,從今天夏兵重守城墻的姿態來測,夏兵并沒有六十萬大軍在城內。”
“何以見得?”楊煜微笑,他的眸子里閃過一抹贊許的光芒。顯然,在他的心里也猜到了統萬城內沒有聚集六十萬夏軍。
崔士中沉吟一聲道:“如果夏軍有六十萬大軍齊聚城內,以夏國好勇善戰的性格,早就打開城門迎戰,怎么會像現在這樣,一副如臨大亂的樣子?”
楊煜一拍雙手稱贊道:“崔將軍分析得在情在理。”他贊了一句看著眾人說:“夏軍的兵數有六十萬之多,但由他們沒有做好迎戰的準備。這六十多萬之兵,分散在全國十幾個城內。所以,夏主現在呆在城內是想要等緩兵。如此,我們不能讓緩兵過來。當然,在此期間,我們必須要不需一切代價,把夏軍誘出城迎戰。”
“嗯。我贊成這個作戰方案!”拓跋智聽了,第一個舉手贊同。
其余人也是舉手贊成。
于是,一連數日,魏軍天天在城下擂鼓挑戰,夏軍卻是閉城不出。一連數日均是這樣,一無戰事。楊煜知道統萬城堅固不能強攻,只能誘敵出城迎戰,偏偏夏主赫連淳淳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知道魏軍無法攻城,便穩坐在城內,只等緩兵大軍的到來。
楊煜一連數日都是派人挑戰夏軍,但是夏軍按兵不動。他也不由得急了,如此下去,夏軍的緩兵一到,到時,他們十萬大軍將會被夏軍前后夾擊,全數被殲滅。
他知道這樣的戰事不能再拖,必須在夏軍的緩兵還沒有到之前,速速攻下統萬城。否則,將后患無窮。
這一天,他思索良久,終于被他想出一條妙計。
此后,一連數天,楊煜也如幾天前一樣,天天派人到城下挑戰。夏軍也是依舊不上當,穩坐城內把守遙望。如此,忽有一日,魏軍正在城下叫罵,后面遠處的地方騰升起一股黃塵,無數身著夏軍戎裝的騎兵疾馳而來。
楊煜帶領士兵往回迎戰,兩軍撕殺多時,楊煜漸漸不敵。便棄兵而逃,士兵們和副將們看到元帥都是棄械而逃,不由得心里恐慌,也連忙丟下武器,拼命地逃走。
這時,一名夏軍騎兵跑到城下大喊:“平原公來相助了,快請皇上速速開城門,與我們一起殲滅魏軍。”
赫連淳淳在城上聽得弟弟來相助,頓時心花怒放。立即命人打開城門,率兵傾巢而出,與弟弟平原公一起前后夾擊魏軍,誓要把魏軍全數殲滅。
楊煜帶領的士兵節節而退,夏軍步步緊逼。
兩軍一軍窮逃,一軍猛追。不知不覺,兩軍進入到一條山谷深處。楊煜立時勒馬停住,轉過身,手一揮,帶著逃跑的士兵們往回走。
夏軍步步緊逼,一直追到山谷,山谷深處是懸崖,眼看他們就要活捉魏軍。誰知魏軍卻突然停住逃跑,全軍井然有序地往回走。士兵們的臉上沒有逃跑時的驚慌,反而有一種淡定和興奮的期待。
夏王赫連淳淳一看,頓時心中一涼,一股不好的念頭剛自心中升起。但見山谷的四周,突然冒出無數魏軍,將夏軍團團圍住。
他一看,知道中了楊煜的誘敵出城計。
原來,所謂的平原公緩兵到了,只是楊煜下令士兵們穿著夏軍的戰服,讓赫連淳淳看了,以為真的是他的弟弟平原公來相助了。所以,他才會打開城門迎戰。
赫連淳淳知道中計,心中不由一陣悲哀,知道他的王命已經走到盡頭。但是,他卻是死也無法冥目。看對方的元帥,并非魏國之人,而是涼國有名的名將楊煜。
他看著楊煜,仰頭蒼涼一笑,說:“沒有想到,滅我夏軍的并非是魏軍,而是你涼軍。只是朕實在是想不明白,我大夏國與你涼國自史前一戰之后,向來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你何以如此逼人太甚,竟然打著魏軍的旗幟來滅我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