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氏坐在地上哭了半天,發現沒什么效果,便又站了起來,擦了擦干干的眼角,對著楊老太破口大罵:“楊菊花,我知道你心里怎么想,仗著自己沒男人,是個寡婦,就以為比人不能著你,是不是?老娘告訴你,老娘可不吃這一套!”
她罵的越來越難聽,楊老太的臉也是越來越難看。她年輕守寡,一個人帶大好幾個孩子,村里難免有好心人,會幫她挑個水,種個地什么的,明事理的人不會說什么,可遇上鮑氏這樣的破落戶,可就什么難聽就說什么了。
她還記得十幾年前,鮑氏的娘家弟弟好心給她送來了半袋面粉,結果被鮑氏知道,來楊家鬧了個天翻地覆。其實,她年長鮑氏之弟二十多歲,正常哪會往那方面想?可這鮑氏就是個蠻不講理的,她使了壞心眼,教唆著弟媳婦來她家里哭。
最后她實在沒辦法,在村長的主持下,賠了兩袋面粉了事。這兩袋面粉,自然是鮑氏跟其弟媳一人一半。
當年的恥辱,她還記得清清楚楚。如今幾個兒女都已成家立業,且在村里,相對而言都算是有出息的。所以,她的腰桿子也硬了許多。
面對鮑氏,她是一點服軟的道理也沒有,“你閉嘴吧,你也不過是趁我兒子下地干活,來欺負這一家老弱。”
說著,便拄著拐杖,顫巍巍走下臺階。楊三嫂牛氏急忙要扶,被她一手打開。
“你現在就跟我去找村長,讓她評評理,到底是我錯了,還是你這潑婦無理取鬧!”
要真能去找村長,鮑氏早就去了。她今天來鬧這一番,也不完全是怒火上頭。
見這楊老婆子油鹽不進,她只能再次把矛頭指向躲在屋里不敢見人的沈幽蘭。
“不要臉的小淫婦,快出來見老娘!你真是跟你親娘一樣,當年你爹才死三天,她就迫不及待的跟野男人跑了,連孩子都扔下不管。現在你長大,翅膀硬了,竟然也跟你那不知死活的老娘學起來,看著個男人就走不動道!小蹄子,給我出來,那傻子難道是塊香餑餑,讓你啃了這么久還沒啃完?!”
她話說得極難聽,為的就是引誘沈幽蘭出堂屋。而侄女一出來,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門簾的另一邊,沈幽蘭并沒有上套,但是她也知道,自己如今到了非出去不可的時候了。
被人指著鼻子罵娘,就算別人都斥責罵人者,當人事也不能躲在后邊當王八。
羞辱母親是最嚴重的侮辱,這一點對男女都一樣。
母親失蹤的原因誰也不清楚,而且她消失多年,杳無音信,很可能已經客死他鄉。但即使如此,沈幽蘭也忍受不了母親的清白隨意被人玷污。
她整理了一下衣服,就要出門迎戰。
誰知,卻被后邊的某人一把摟住。
”媳婦兒,叔寶不讓你走!”
沈幽蘭輕輕掰開夫君的手,溫柔地看著對方童稚的大眼睛,“我不走。”
”媳婦兒,你是不喜歡叔寶了嗎?”
“喜歡啊。”沈幽蘭哄著他說。
“那你為什么要跟你二嬸回去?”楊叔寶噘著嘴,眼看著淚珠子就要滾下來。
沈幽蘭很無奈。這傻人既然心性像兒童,那思維習慣自然也會像孩童一樣比較跳躍。
她只是出去應付鮑氏,可在楊叔寶看來,就是要回娘家,從而永遠離開他。
沈幽蘭心里不禁感嘆,自己才剛過門不到一天,相公就這么依戀自己了?
好像,上一世的時候也是如此,只是那時的她并不喜歡傻相公粘著自己。
“我不跟她回去,娘子永遠都是相公的人。”她十分認真地看著夫君無辜的眼睛。
“真的嗎?”楊叔寶緊張的表情松動了些,”媳婦兒永遠喜歡叔寶,對不對?”
沈幽蘭就差指天發誓了,”媳婦兒一定永遠喜歡相公。”
“那叔寶也會永遠喜歡娘子!”
兩人在破簾布后邊許下愛的誓言,被站在簾子前邊不遠處的牛氏聽了個一清二楚,牙都快酸掉了。這么個智性不過六歲小孩的傻子有什么好,她不信沈幽蘭能耐得住寂寞,不去找野男人。
到時候,再看她的笑話也不遲!
安慰好夫君,沈幽蘭咳了兩嗓子,掀開門簾,款步走出門。
一見侄女出來,那鮑氏頓時來了十二分的精神,五步并三步地跑上臺階,對著年輕的少婦就開罵:“不知好歹的東西,我弄死你!”
說著便去擰沈幽蘭的耳朵。
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沈幽蘭并沒有躲。
鮑氏想擰她的耳朵,她便讓擰了。
生疼生疼,疼地她直掉眼淚。心里想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時候到現在,每天每日她的吃苦,都記著呢,早晚有一天,她會一股腦地加倍奉還回去。
“二嬸子,別打我了,嗚嗚嗚……”她裝出一副逆來順受的模樣,隨著鮑氏折騰自己。
鮑氏在一瞬間是有些意外的。要知道,在家里時,沈幽蘭雖然總是被她打罵,卻也敢還嘴。而小丫頭越是頂嘴,她就打的越兇狠。惡性循環,好幾次小丫頭都被她打地暈過去,差點救不回來。
“你給我裝什么裝?才嫁人一天,就學會見人下菜碟了?是不是楊家人教的你?”
說話的功夫,手已經松開,沈幽蘭趁機軟綿綿地跪了下來。
“嬸娘有養育之恩,侄女無以回報。本來應該盡心伺候,膝下盡孝來著。可我既然嫁給了相公,便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生是楊家的人,死是楊家的鬼。嬸娘若要強行悔婚,那就是不給幽蘭活路啊,幽蘭還不如死了算了!”
一番話,凄凄慘慘,又滴水不漏。
她說到了死,卻沒有真行動。
那鮑氏氣的要命,聽小丫頭這樣說,伸出手就要掐她的脖子。
“你想死?那老娘就成全你!老娘這雙手特別有勁兒,掐斷你脖子,也讓你走的痛快些!”
沈幽蘭依舊沒有抵抗,她想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此時,由于鮑氏方才的大哭大鬧,門口、院子里已經聚攏了不少圍觀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