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許昌、襄陽、成都......四個地方,面臨的局勢都不一樣,就是四個國策,孰優(yōu)孰劣?”劉協頭疼起來,無法決定。環(huán)顧下面其他人,尋求答案。
呂蒙此時閉目不問不答,等著滿堂諸公決策,看看他們的水平如何!
尤其是劉協。
若是有謀無斷學袁紹,那未來聽信讒言,不分輕重,將有能力的、想做一番大事的忠臣,逼成權臣,也就是必然。比如曹操和荀彧他們。
呂蒙對大漢情有獨鐘,整個民族都以“漢人”自居,“漢”這個字,有著龐大的凝聚力。
在呂蒙的記憶碎片里,就算是千百年后,大家的身份,也都是“漢人”。
所以,呂蒙愿意扶漢不倒!
但也需要漢帝劉協不要太蠢,才行。
此時,不但劉協在看左側首位的呂蒙,右側首位的劉備也看向呂蒙。
劉協正好發(fā)現劉備的目光,趕緊求助:“皇叔啊,你看伏完、馬騰、孔融和楊彪之策,你覺得哪個更好?”
劉備來到大堂之中,向劉協、向眾位大人行禮,道:
“回稟陛下,以臣看來,諸位大人的策略都行。但從國丈伏完、衛(wèi)尉馬騰和太常楊彪之策來看,都是畏懼曹操如虎,只有孔文舉之策,堂堂正正,敢與曹操正面對決!
吾劉備,與那國賊曹操交戰(zhàn)無數次,雖然屢戰(zhàn)屢敗,但卻越挫越勇,越挫越凝聚人心!
陛下乃大漢天子,如今得自由,更有帳下數萬精兵相護,難道還不敢與那曹操相視否?
就算這次我們敗了,還有劉表和劉璋那里,足以讓我們再戰(zhàn)。
只要打出大漢旗幟,讓天下人知道,陛下在外得獲自由,更有重造大漢的心意,那必定能引無數忠臣將士來投!
陛下,有呂蒙將軍和神鷹相助,進可功、退可守,天下之大,何處不可去!必定都能保陛下安全,何況呂蒙將軍心中必定有萬全之策,請陛下問之!”
呂蒙睜開眼,看向劉備,問:“劉皇叔何以覺得我有萬全之策!”
劉備拱手,環(huán)顧左右,說到:
“陛下和眾位大人在許昌被曹操鉗制著,想來對呂蒙將軍的傳聞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有位世外高人曾向吾言,呂蒙將軍厲害的地方,不是出海獲得天才地寶和神鷹,而是改變了江東的戰(zhàn)略方向,從而彌補江東先天之不足!
那么如今陛下的困局,想來也難不倒你呂蒙呂子明。”
話音落下,劉備向呂蒙拱手作揖。
呂蒙聽明白劉備的意思了,他和孔融一樣,想正面硬懟曹操。
沒有碰到水鏡先生司馬徽,劉備意識不到他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啊!
至于劉備對自己的推崇,呂蒙沒有得意,倒是對他所說的世外高人感興趣。
“不知劉皇叔所說的高人,可否知道是誰?”
大才失之交臂啊,劉備嘆息道:“那人名為徐庶,可惜匆匆一別,就此錯過!”
徐庶?那就沒事了。徐庶已經前往江東,前往珠江郡幫魯肅建新城、鎮(zhèn)壓山越亂民去了。
想來是徐庶路過豫州的時候見過劉備。
思慮至此,呂蒙起身,看到人群末尾的楊修還在低頭沉思,有時點頭、有時搖頭,知道他已經有所得。
于是呂蒙向漢帝劉協行禮,細說另一件事,道:
“陛下,諸位大人的建議,各有各的道理,但并不全面。
這是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思考,需要政略和軍略同時具備,才能得到最合適的策略。
諸位大人里,政略一道上,都是三公甚至丞相之才,但是軍略……請恕呂蒙無禮,他們不懂軍略!
甚至衛(wèi)尉馬騰和豫州牧劉備,雖然都是在行伍之中,行軍打仗多年,卻沒讀過多少兵書,輸多贏少,打仗全靠勇武和運氣!
陛下,他們的國策,聽聽也就罷了。若當真,那么是怎么輸的都會不知道!”
啪!
坐在劉備下手的張飛發(fā)火,大力拍桌子,怒指呂蒙:
“好小子,我哥給你面子,你卻大言不慚……”
劉備驚醒,急忙拉住張飛,向呂蒙道歉:“三弟魯莽,勿怪勿怪!”
呂蒙盯著張飛看了一眼,說道:“宴會之后,廣場比武!”
“哼!”張飛冷哼一聲,被劉備拉住。
呂蒙繼續(xù)對著漢帝劉協說道:
“陛下,袁紹兵多將廣糧足,實力是曹操的數倍,為何會在官渡一敗涂地,如今在倉亭也是節(jié)節(jié)敗退?
是他無猛將還是無智謀之事?
都不是!
就算顏良和文丑被關羽殺了,那還有張郃和高覽這兩河北庭柱!
就算現在沒了張郃和高覽兩猛將,也還有無數良將。
謀臣更有許攸、田豐、沮授等人天下頂尖人物。
但眾位可知道,許攸軍略高卻不懂政略,田豐政略高卻不懂軍略,而沮授政不如田豐、軍不如許攸,但勝在全面。
袁紹有時聽從許攸之政策,有時聽從田豐之軍策,軍政不分,政令混亂不堪,還時常被郭圖等人鼓動,聽信片面之詞,內斗和黨爭,導致互相攻訐,朝令夕改。這是袁紹失敗的根源。
相反,在曹操那里就不一樣了。
荀彧只出政策不提軍策,郭嘉和荀攸兩人只出軍策不提政策,各司其職,相安無事,不斷相助曹操打勝仗。
而程昱的軍略和政略,全都出類拔萃,曹操出征必帶程昱,當猶豫不決時,也多以程昱的意見為主。
陛下,當務之急是擊退夏侯惇即將到來的兩萬精兵,這是軍略。
之后才是是否迎戰(zhàn)曹操還是定都他方,這既是政略也是軍略。
術業(yè)有專攻,當問專業(yè)之人。
恰巧,在坐之人,有一人便是那沮授和程昱之輩,可為陛下解惑!
這人不是在下,而是太尉楊彪之子楊修楊德祖!”
此時,伏完和楊彪心有不甘,卻也若有所思。被呂蒙說他們不懂軍略,但仔細一想,也的確如此,他們把軍政混為一談,但他們真沒看多少兵書。
轉頭看向人群之后的楊修,楊彪出言問道:
“我兒德祖,可有良策為陛下分憂?快快道來!”
劉備很是意外。
劉備推崇高人徐庶,但徐庶推崇呂蒙,而呂蒙現在卻推崇楊修!
楊修從小有神童之名,而劉備困在許昌之時,也多次見過楊修,卻是不知他在軍略和政略上都有什么高明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