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太后就這樣干脆利落的處置了內史。
朝堂眾人無不凜然。
內史的下場,大家都可以想象了。
能在朝廷中位于高位的人,哪個屁股上沒有屎呢?
進了廷尉獄,就看是上面想要大審還是小審了。
小審簡單,罰酒三杯,不痛不癢。大審可就麻煩了,抄家滅門都有可能。
竇太后處置了內史,似乎仍有些余怒未消。
她對漢景帝說道:“皇兒,此事關系重大,接下來你準備讓誰負責?”
漢景帝沉吟了一下,道:“朕打算讓中尉郅都負責此事,母親以為如何?”
。。。。。。
中尉郅都,聽到這個名字,劉榮一凜。
在原本的歷史當中,就是這個人審死了廢太子劉榮。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啊。
劉榮非常不希望讓這個號稱蒼鷹的郅都負責此事,一方面是出于私心,他和郅都有過節,盡管是還未發生的過節。
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公心了。
郅都這個人是歷史上有名的酷吏,喜用酷刑,喜歡打擊權貴。
一旦讓他接手了這個案子,他勢必會借此攪起驚天巨浪。
要知道,朝中絕大部分都是衣冠禽獸,屁股上就沒有一個干凈的。
按照郅都那種性格,那種查案的方法,勢必牽一連二,勾三掛萬,最后一件盜墓案,說不定演變成什么滔天大案呢。
歷史上的大案,動不動就要牽連數萬人,十分慘烈。
此時大漢內有諸侯之患,外有匈奴扣邊,若是此時在長安來這么一波大清洗,絕非大漢之福,
劉榮雖然也討厭貪官,但他深知水至清則無魚,貪官是殺不盡的。
現在還是要以大局為重,收拾貪官,以后有的是時間。
等以后時機成熟,就是來一波剝皮實草也不是不行。
。。。。。。
“郅都不行!此人行事嚴酷,恐怕不能勝任。”竇太后搖了搖頭,否決了漢景帝的提議。
隨即,她又說道:“我舉薦一人,竇嬰,可當此重任。”
聞言,劉榮愣住了,漢景帝也愣住了:竇太后居然舉薦了竇嬰!
要知道,那天竇嬰當眾反對立梁王劉武為儲君,狠狠的得罪了竇太后。
竇太后氣的直接罷免了竇嬰全部的官職,還將他的名字從進宮的門籍上除去了,擺明了不想再見他。
如今,竇太后居然舉薦竇嬰徹查此事,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啊。
劉榮覺得事情沒這么簡單,甚至還要更復雜:剛剛竇太后剛剛罷免了內史,如今就舉薦竇嬰,怕不是想要扶竇嬰上位。
她想干什么?
漢景帝聽了竇太后的話,當即點頭應允,“母親的提議很好,朕亦覺得竇嬰能夠勝任。”
當天的立儲風波中,竇嬰是唯一一個敢于站出來維護漢景帝、懟竇太后的大臣,就沖這個,漢景帝就欠他一個人情。
重用如此忠臣,漢景帝自然樂意。
只是他和劉榮心中存著同樣的一個疑惑:竇太后問什么要這么做呢?
。。。。。。
劉榮琢磨著,或許是因為竇太后意識到了那天逼宮是不對的,這才以重用竇嬰的方式,向漢景帝示好。
八成是這樣,不然以老太太的脾氣,她沒道理也不會服軟。
正當劉榮思索的時候,竇太后又說話了:“竇嬰雖然能干,一個人處理這件事總是勢單力孤。”
漢景帝點了點頭,“母親言之有理。”
竇太后見漢景帝點頭,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興高采烈的說道:
“這樣吧,你的弟弟梁王劉武如今還在長安,就讓他幫著竇嬰一塊查這件事吧。這件事就這么定了。”
聞言,漢景帝的臉頓時變成了驢肝色。
不過,竇太后已經愉快的決定了,他也不好反駁,只能自己生悶氣,心中暗自吐槽:
“母親啊母親,你這是還想著推弟弟劉武上位嗎?”
“你這是要干什么啊,非得讓我們兩兄弟反目,你才肯罷休嗎?”
。。。。。。
最大的事情已經討論完了,剩下的就都是些日常事務了,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討論安排就可以了。
當眾大臣議事的時候,劉榮滿腦子都是竇太后剛才的騷操作。
他在對這位漢初杰出女性政治家的行為進行著仔細的復盤:
她先是以雷霆萬鈞之力,免去了漢景帝心腹內史的職位。
這個行為看上去光明正大、合理合法,就連漢景帝都無法反駁,只能同意。
隨后,她給了漢景帝一顆甜棗,提議讓有恩于漢景帝的竇嬰復出,負責查辦此事。
在漢景帝看來,竇嬰是忠于自己的,沒道理會反對。
他甚至會覺得,走了一個內史,來了一個竇嬰,這波不虧。
直到最后,竇太后才露出了自己的本意,讓梁王負責協助竇嬰查辦此事。
事情辦好了,功勞全是梁王的,梁王的能力和孝心自然天下傳揚;
若是事情辦砸了,鍋全都是竇嬰的,關梁王什么事情了。
事已至此,漢景帝也沒法反對,只能一步一步走進了竇太后的圈套。
果然,大漢的太后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劉榮越琢磨越覺得背脊發涼,比起竇太后來,自己的那幾波操作,不過是小兒科罷了。
此時,他覺得竇太后深不可測,甚至還有更深的意圖。
這波操作最少一石二鳥。
一鳥是幫梁王上位,重提立儲之事。另一鳥是幫竇嬰上位,穩固竇氏的富貴。
眾所周知,竇太后出身寒微,很早就和家人失散了。
他的兩個兄弟竇長君、竇少君更是被輾轉轉賣了十幾次,直到竇漪房當了皇后這才憑借著小時候采桑、洗頭等細節得以相認。
竇長君、竇少君都沒讀過什么書,沒法在朝廷當官(另一方面是防范外戚),不過安享富貴罷了。
竇氏一門中,唯一有點本事的,也就是竇嬰了,至于其他人,全都不成器。
如今竇太后重新提拔竇嬰,恐怕就是為了在自己百年之后,竇氏的富貴有所寄托。
竇太后這一步棋,直接埋下了兩條大龍。
劉榮不僅感嘆,高,實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