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最后一場大戲。
學生表演尊師重道,老師表演循循善誘,以論文為重要道具。
快速翻看一摞論文,她開始了懷疑:
學生到底學了什么?
自己到底教了什么?
自己以前做學生的時候是不是其實在修仙,差點兒搞掉半條命?而現在的學生才真的是在當凡間的學生,吃好喝好玩兒好?
自己是不是又不識時務了,對自己指導的學生是不是太嚴格了,還是自己對自己要求太嚴格了,太要臉了?論文實在寫得不好,還自己上手,一字一句地過?
看看堆在面前的論文,好多本離譜得千姿百態:文科論文終稿,可以基本概念混亂,可以無理推導,可以拼貼組合,甚至可以語句不通,錯字和錯句滿篇。
上課時,自己跟學生聊過天,試圖拉進跟學生們的距離。她自認年齡雖大,但思想還是不脫離年輕人的,自己也看網劇、看網絡小說。于是信心滿滿,問學生不上課時干什么?還得意地問學生看劇嗎?看小說嗎?
結果,學生總報以歉意的淺笑。
她很震驚:“那你們平時怎么娛樂?”
仍無回答,報以歉意的淺笑……
后來,從其他老師那里,她隱約得知,現在的學生刷短視頻,玩兒不需要懂太多腦筋的游戲。
哦!明白了!
好多體量大、需要花時間看和思考的東西已經不是學生們喜歡的了,短頻快的刺激需求被喂養起來了。
作為老師她挺無奈的,不過也感到無能為力。誰讓這是一個算法的世界呢?
人們能接觸到的東西,都被納入了算法。在一個平臺上,你打開過什么,停留了多久,有沒有看完,都會在瞬間變成數據,進入數據庫被儲存、分析。下一次,你再進入平臺時,算法就會根據你之前的行為,自動為你推送你可能感興趣的東西。
你還以為算法了解你,為你提供了你想要的。可,世界的真面目是也應該是多元而復雜的呀!被數據用自己喜歡的東西喂養,得到的最終必定是一個一元而偏狹的個體。
因為,人天生不喜歡跟自己思想不一致的東西,而遇到的時候往往會形成沖突,于是人就在這種不斷的沖突中讓自己得到了訓練,讓自己變得更加闊大,更加能適應和應對這個紛繁的世界。可接受了算法的喂養以后呢?
而更可怕的是,如此的算法推送,最終會形成龐大的數據烏合之眾。勒龐說,烏合之眾一旦形成,其整體智商一定和群體內的智商最低者持平。于是聰明人也就變成了傻子,世界的整體智商水平就越變越低了。而這樣的烏合之眾,因為無腦,又很容易被眾人之外的人誘導和扇動,看看那些近乎瘋狂的“粉絲”們,再看看那些在留言評論里起哄人們,那么,未來……
那么,她不想再往下想了,痛苦感又陡然升騰了。
站在講臺上結結巴巴,尷尬強笑和坐在后面等候的“未來們”,就是正在被算法喂養著的!
一種無法挽救的滑坡似乎就在眼前!
“唉!”她只能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