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琢跟俞民寒暄幾句,俞民大致上介紹了此去京城的情況,兩人坐下來喝茶,俞民就開門見山。
“這一次回來,打算回錢塘縣老家一趟,處理一些事情之后,就再去神京。我在那里接了一個工程,完工之后,恐怕還要在神京呆上一些時日,冬天也未必能回來。”
“俞家的事情,目前已經如此,關于嫂子的事情,我已經跟她說了。不是俞家不要她,更不是容不下她。哥哥已經去世兩年,人死不能復生,再等下去,也沒有什么用處。”
“嫂子雖然如今還年輕,但是沒有子息,將來老了之后怎么辦?誰來給她養老送終?”
“伯父和伯母在世的時候,還可以庇護她,但是將來你們老了以后呢?”
“伯父有四子一女,我相信,兄弟姐妹對嫂子是好的。但是兄弟好,不等于媳婦也能對嫂子好。總是在娘家,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俞民看看孫玉琢和孫娥,兩人都沒吱聲。俞民說的,確實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俞家沒人了,如今什么事情,就由我來做主。嫂子已經守了兩年,也對得起兄長。我并非一味守舊之人,嫂子再嫁,也不違反禮法。”
“至于什么從一而終,貞潔烈女什么的,我是一向不信那一套的。別人說說容易,他們哪里管別人的苦處。日子過的怎么樣,只有自己知道。我都不在乎,你們更不用在乎那些閑言碎語。別人議論幾天,他們自己也煩了。”
“我的意思是,這家靛青行,就給嫂子。”
“老二,這可不行。這是你俞家的產業。”
“是啊,二叔,我不能要,還是留給你吧。”
“你們聽我說完。我既然這樣說,就是深思熟慮過。嫂子進了我俞家的門,俞家家產就有她一份。這家靛青行生意不錯,好好經營,賺錢不成問題。房子、存貨、車馬等加一起,七八千兩銀子還是值的。”
“伯父,這個是嫂子自己的家產,不是給你們家的,這個還要說清楚。將來嫂子改嫁,是要帶走的。”
“那是當然,那是當然,我家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有自己的生意。老二放心,我家絕不會占自己姑娘的便宜。”
“那就好。嫂子有了這個鋪子,將來在夫家說話也硬氣,免得受氣,被人擠兌。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自己的錢花著才硬氣。”
“還有一條,希望伯父答應。”
“你且說說看。”
“嫂子將來嫁人,你們可以幫著張羅,但是成不成必須嫂子自己做。,嫂子自己看中的才算數,不得強加于人。”
“老二,你太小瞧了我孫玉琢了。我自己的姑娘,我不心疼誰心疼?我也希望她能找個如意郎君。你放心,我絕不會強迫姑娘。”
“不過,也不急在一時。便是改嫁,也要守節三年,再過一年再說。否則的話,難免閑言碎語的。”
“如果你和嫂子都是這個意思,我也不反對。總之,只要對嫂子好,怎么辦都行,不用琢磨對我俞家有何影響。”
“嫂子,話都給你說明白了,你以為如何?當然,便是改嫁,你也還是我嫂子,將來有什么難處,該找我的時候,還要找我,千萬不要客氣。”
“等一年之后再說吧。”
“也好,就如此定了。我起草個文書,一會兒再找兩個中人,到衙門去把鋪子的過戶辦了。”
“剛剛回來,歇息一下吧,不著急。”
“嫂子不急,我著急啊。還要去看看商號,之后回老家呢。”
俞民說辦就辦,起草了文書,找了旁邊兩家店鋪掌柜做中人,簽字畫押,然后就去衙門辦了過戶手續。換發了房契,寫上孫娥的名字,從此以后,連房子帶鋪子,就成了孫娥個人的私產。
有了這間鋪子,孫娥有了經濟獨立能力。將來再嫁,在家里的話語權必定大增。
俞民之所以急于這么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想因為自己,連累孫娥。
孫娥不改嫁,就是他俞家人。將來俞民造反,朝廷就可以找到孫娥身上。
如果改嫁了,孫娥就跟俞民沒關系。俞民也可以放手一搏,沒有后顧之憂。
孫娥回到鋪子,孫玉琢還在等候。
“辦好了么?”
“辦好了。”
孫娥把房契文書遞過去,孫玉琢看了一遍,還給了孫娥。
“好好收著,這就是你今后安身立命的根本。等滿了三年,就給你張羅婚事。”
“爹,女兒不嫁人,還要伺候你和娘呢。”
“說的什么傻話,我和你娘有人伺候,不用你操心。你那兩個哥哥,都是沒主意的,總是被媳婦兒挾制。我和你娘在,她們不敢對你怎么樣,若是不在呢,你怎么辦?”
“還是俞民說得對,今后日子長著呢,別人都指望不上,終究要靠你自己。有了這個鋪子,也能找個好人家兒。”
“俞民如今就是秀才,12歲的時候就去南洋闖蕩。做事大方果斷,有章有法,有膽有識。將來若是中了舉人,進士,必定前途無量。”
“他把這么大的好鋪子給你,對你確實不薄,是個重情義的人。便是你將來改嫁,也別跟他斷了來往。他若發達了,將來也是你的靠山。懂了么?”
“懂了。”
俞民離開衙門,就去了江邊的六合隆商號。
這就是俞家的主要產業,以從事貿易為主。
生意分成兩部分,一是國內貿易,二是海外貿易。
主要的生意,國內以茶葉為主,海外以棉布、棉花、綢、絹、錦、帛等紡織品為主。出口以成品為主,進口以來自身毒的棉花為主。
六合隆的大掌柜叫張恒遠,今年42歲,三代人都是俞家的老伙計。
見到俞民回來,張恒遠自然非常高興,寒暄幾句,就談起了生意。
“船去了琉球,估計再有個五六天,就能回來。這一趟,送的是棉布和瓷器。那邊有多少貨都要。”
目前朝廷實行海禁政策,不許私人進行對外貿易。只允許官方的朝貢貿易。
但是隨著神州國力下降,以前那些藩屬,越來越不把神州放在眼里。
朝貢貿易有時間和數量限制,不能滿足藩屬的需要。那些藩屬就跟神州的商人私下走私貨物。
因為海禁,外來船只不能靠泊神州的港口,東海之外的琉球,就成了外國和神州的貿易中轉站。
隨著貿易興盛,琉球那里的造船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因為神州的造船技術先進,神州的造船技工,也有很多人外流到琉球,甚至到了南洋諸國。
“這些生意你們打理就是。我的意思是,咱們的茶葉在西洋那里非常暢銷,運了過去,價錢至少翻十倍以上。”
“這個我早就聽受過,也有人嘗試運過茶葉,但是都失敗了。”
“為何失敗?”
“海上航行,潮氣太重。途中茶葉就濕了,到了地方,已經腐爛。”
這實際就是個防潮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向海外販賣茶葉就不成問題。
“我來解決防潮難題。”
“二少爺,多少人想了很多辦法,都行不通。咱們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