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見沒有吭聲。
大伯遲平是家里最有出息的人,這是公認的。
65年的時候,遲見的爺爺因病去世,遲平頂班了父親在BJ工廠的工職。
后來,遲平在BJ娶妻生子,慢慢的安定了下來,這一安定就是好些年。
78年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實施,遲平眼光獨到,毅然決然的辭去了鐵飯碗,下海去廣州尋找商機。
大伯母反對大伯辭去這么好的工作,帶著兒子回老家哭訴,奶奶也沒轍了,倒是遲見的爸爸直接拿出了幾百塊錢讓大伯當路費。
那時候,遲見的爸爸媽媽還沒有結婚。
一開始的時候,遲平也就是來回的倒騰些小商品,撐死只有幾毛幾分的薄利。
但就憑著一股干勁兒,遲平攢錢租下了屬于他的第一間鋪面。
遲平開了間小賣部,鋪子挺小的,但麻雀雖小,勝在五臟俱全,從襪子、頭繩再到小孩兒的衣物,一應盡有。
有了第一家鋪子,就會有第二家,日子越過越紅火,大伯母再也沒提過丈夫辭職的不是。
可遲平并不止步于此,小打小鬧的零售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野心了。
96年,大伯從夜校畢業后做了個重大的決定,他把手里雜七雜八的鋪子都轉手了出去,只留下了兩個賣五金零件的鋪子。
之后,遲平去了趟河北,這一走就是半個月,回來的時候帶著一疊厚厚的合同。
遲平用多年的積蓄收購了一家將近于倒閉的五金工廠,老家人聽完這個消息后,都覺得遲平在胡鬧。
遲平也懶得解釋,把解散的工人召集回來,承諾更高的工資補助,之后又從BJ請過來幾個高材生,專門研究通用零件的生產。
零件生產好了,卻沒有可靠的門路銷售,除了遲平手里的兩個五金鋪子,再也沒有別的商家愿意進購他們的產品。
那時候,國人對外國人的技術還保持著一種迷信的態度,總覺得外國人的產品就是比國產質量好。
遲平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帶著產品去各個公司各個店鋪尋找合作的機會。
自產零件想要打開新的門路太難了,尤其是這種對精密度要求很高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肯為此冒險。
眼見年下過節,工人的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遲平直接賣了房子,帶著一家人租房子住。
壓力太大,遲平幾宿幾宿的睡不著覺,突然有一天他就想通了。
國人不買賬,那就賣給外國人。
對內商場轉向對外,那段時間,遲見天天抱著本英文詞典不放手,遇人就說哈嘍嗨。
遲見第一單合作伙伴是英國人,英國團隊來來回回的上門考察了三次,確保了產品質量的合格。
在質量合格的前提下,遲平給出的定價是最為劃算的,英國人很滿意。
隨著第一筆訂單的完成,遲平也注冊了人生的第一家對外商貿公司。
經過這么些年的摸爬滾打,遲平終于闖出了一番事業,他在給鎮上捐了錢,修了路,名聲那是響當當的亮。
遲見的媽媽只是希望遲見能成為和遲平一樣有出息的人。
不求大富大貴,只愿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