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想當幾天“詩仙”李白體驗一下,然后做回自己。
我很喜歡他的《靜夜思》,這首詩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
滄海桑田,日新月異,過了千百年,《靜夜思》仍能穿越時空來給予我們慰藉。
有時,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累了倦了,就會出去散散步,到廣場的階梯上坐坐,對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和人們發(fā)發(fā)呆。
舉頭望明月,這里只有明月是和老家的一模一樣,凝望明月時好像看到了老家的明月那樣,讓人產(chǎn)生回到了老家的錯覺;低頭思故鄉(xiāng),把視線往下移,街上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周圍的一切把人拉回現(xiàn)實中,坐在廣場的階梯上,蜷縮著身子,雙手環(huán)抱雙腿,低頭望著燈光照耀下橘黃色的街道,陷入了沉思。
千百年前,在外漂泊的李白也是這種心情嗎?
樸素的情感,你我都一樣,這讓我能得到一些安慰。
二
去年,看了一紀錄片,第一集講述了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說他晚年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凄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
我看完后,百感交集。
在kindle里的圖書館找到了《獨坐敬亭山》,把原文和鑒賞都看了一遍,然后用普通話朗誦了一遍詩詞,本來想用英語也朗誦一遍的,但在許淵沖的譯作《畫說唐詩》中沒找到《獨坐敬亭山》的英文版便作罷了。
我想起撒貝寧在一國綜里用蹩腳的粵語朗誦詩詞,但他很多字都沒念正音。
詩詞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而粵語講究九聲六調(diào),發(fā)音正確的話,讀出來就有音樂美了。
說個題外話,有首網(wǎng)紅歌的歌詞是“撐傘接落花,看那西風騎瘦馬”,她說她唱的是粵語,可我們懂粵語的聽到的卻是“七嬸接六伯,害那四姑被羞罵”。
為啥啊?因為她連最基礎(chǔ)的粵語發(fā)音需要遵循九聲六調(diào)的規(guī)則都沒掌握。
我只想說,以后要在歌曲里唱幾句粵語歌詞的話,拜托多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多請教請教,你被內(nèi)行人笑話沒關(guān)系,我怕的是其他不懂粵語的人以為這就是粵語,那就麻煩了。
扯遠了,說回來,后來我也用粵語朗誦了《獨坐敬亭山》試試,還用手機錄了下來。
重播第一次錄的覺得不太滿意,然后又錄了幾次,反復(fù)對比,竟然第一次是最好的,后來也找不回第一次朗誦的感覺了。
三
最近,想了一些事,靈感來了,就寫了一首小詩。
《你》
作者:我
你,
穩(wěn)重如山,
溫柔似水。
你,
是我中意的山水。
某一天,某個人給我的感覺像這首小詩那樣,我想那便是我要尋找的那一瓢“弱水”?(1注:取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一定是1+1大于等于2的。
如果1+1小于等于1,那么我寧愿自己一個人孤獨終老,也不愿意兩個人一起孤獨終老。
因為,兩個人一起孤獨終老的孤獨是雙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