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侍在李承乾身后的田三德,手里托著一個托盤,托盤上掂著一塊綢緞,綢緞上放著三掛葡萄。
李世民說道,“呈上來。”
田三德上前,將托盤放在一張桌子上,然后,后退,退回到李承乾身后侍立。
李世民走到桌子前,提起了一掛葡萄。
葡萄呈藍黑色,粒粒個大,葡萄表面還有白霜。
此時的大唐,還沒有種葡萄。
葡萄是從西域運送來的。
貴到沒朋友。
《新唐書》記載,唐高祖李淵有一回請客吃飯,宴席中就有葡萄,其他人都吃得歡快,但是宰相陳叔達卻要將葡萄打包帶走。李淵很奇怪:“你咋不嘗一嘗就打包呢?”
陳叔達回答:“微臣母親生病,一直有口干癥狀,常常想吃葡萄卻吃不到,所以我才舍不得吃這些葡萄,要打包帶回去給母親吃。”陳叔達的孝心令人感動,但卻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連宰相都難以弄到葡萄,更別提普通人了,可見初唐時葡萄有多難得。
直到貞觀14年,破高昌,設西州(今吐魯番),收馬乳蒲桃實于苑中種之。
葡萄開始在大唐種植。李世民也大力推廣種植,
到了唐朝中期,葡萄種植區域分布很廣,內地的大部分區域都有葡萄的身影。
唐朝人喜歡葡萄,而且還把葡萄作為一種紋飾,比如,葡萄紋在唐代銅鏡上便十分流行,
李世民說道,“打水將這掛葡萄洗了。”
“諾。”張阿難應道。
......
洗好的葡萄放在一個青玉果盤里。
李世民拿了一顆放進嘴里,嗯,很甜,微酸,果香味濃郁,好像還有其它水果的果味。
(夏黑葡萄甜度比較高,果肉有草莓味,)
它昨天與皇后共享了一掛葡萄,胡商從西域帶到長安城的,(唐朝還沒有打到西域去,所以沒國家進貢,李世民要吃葡萄,自己去買。)很貴,一掛足足要3貫錢,味道還不如夏黑,果型只有夏黑的一半大,甜度也遠不如夏黑,味道還有些酸澀。
當然了,夏黑是現代改良的優良品種。
李世民又拿了一顆葡萄吃。
還有兩掛葡萄。
李世民對張阿難說道,“這兩掛葡萄,一掛送到皇后那里,一掛送到太安宮。”
“諾。”張阿難應道。
......
李承乾又對李世民說道,“父皇,我老師說,看遠處的事物模糊,看近處的事物正常。這屬于近視,”說到這里,話音頓了頓,繼續說道,“而父皇你,看書的時候,幾乎要湊到書頁前,才能看清字,這屬于高度近視。”
李世民說道,“近視能治嗎。”
李承乾回答道,“不能,不過,可以戴近視眼鏡。矯正視力,可恢復正常視物。”
李世民說道,“你老師可以制作嗎。”
李承乾說道,“可以,不過,要先看父皇你的近視有多少度。”
父子倆交談了一會兒。
李世民說道,“你東宮的幾位老師又上奏了。”
李承乾問道,“他們上奏什么。”
李世民說道,“他們上奏說,每旬的第八天到第九天你去哪里了,為什么沒跟他們學習。”
李承乾說道,“他們恨不得我休沐這一天也跟他們學習。我跟周老師說了。我的另外幾個老師動撤就勸諫,諫諍逾切,總是毫不留情的痛加批評指責我,周老師說,這樣不行,孩子都有逆反心理,自尊心強,這樣教育孩子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說到這里,話音頓了頓,繼續說道,“我覺得說得很對。”11歲的李承乾己經出現了歷史記載的“不敬師長”的苗頭。
李承乾繼續說道,“下次,父皇去,要嚴肅的跟父皇說這件事。”
李世民說道,“我知道了,我明天問一下李兄的意見。”然后說道,“皇兒,今天一天大概勞累了,回去早點休息吧。”
“是,父皇,兒臣告退。”李承乾說道。然后,退出了宮殿,回東宮了。
......
第二天。早上。
李世民上朝。
上完早朝后,去周明家。
到達周明家。
李世民朝室內喊道,“周兄在嗎。”
“在。”屋內回應道。周明走出屋。將李世民請進屋內。
李世民看到了爐子上,正在燒水,對周明說道,“周兄,前日讓瑞兒帶給我的壓煤桿,蜂窩煤爐打造圖紙,和蜂窩煤的制作方法,我己經交給了皇帝陛下。陛下帶話,與土豆一起累計功勛。到時候再賞。”
周明朝長安城方向拱了拱手,說道,“謝陛下。”然后,朝李世民拱了拱手,說道,“謝過李兄。”
李世民說道,“周兄,客氣了。”
-----
書友們,看得還可以。收藏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