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本書完稿時,我都會寫上一封信,一者是感謝讀者們長久以來的支持,二者是談一談這本書寫作的心理歷程。
首先還是要萬分感謝各位讀者們,能在眾多優作中,選擇觀看這一本《腫瘤科的醫生生活》,嚴格來講這并不屬于一本傳統的網絡小說,書中涉及許多專業的醫療名詞與知識,在閱讀門檻上有一定的要求,但還是要感謝許多讀者堅持不懈的讀完了這本書。
當初寫這本書時,一方面是想選擇兒童癌癥這個方向,讓社會中更多人了解當下兒童癌癥治病與科研的一個基本醫療狀況,以及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關注我們國家兒童癌癥的患者,畢竟單純只靠我們政府的支持,仍然顯得杯水車薪,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另一方面,是我搜集大量真實的腫瘤科故事案例,發現了許許多多醫生與患者,患者與家屬間感人的故事,當然,也有一些挑戰人性底線的故事,比如張晚晚(化名)那個姑娘,已經訂婚,本來是跟未婚夫準備出國,卻在出國前查出了癌癥,自己親生父母將她無情的丟給婆家,婆婆又冷漠至極,選擇放棄治療。那個不過24歲的小姑娘,在這個社會上尚沒有立足能力,便輕易的把自己的生命權拱手讓人,讓醫生都感到十分的惋惜。
其次,在寫這個題材時,我也會時常想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當我的生命陷入了倒計時,我會做些什么?我會在我生命最后的時光,跟誰待在一起?答案是肯定的,是父母與家人。
在我搜集的資料中,總會遇到一些家屬,因為父母年邁,治療費用昂貴,最后選擇了姑息治療或者干脆放棄了。
在金錢面前,總會陷入倫理道德的掙扎!
但我也遇到過一位六十多歲的爺爺,當聽到兒子要放棄自己母親時,這位爺爺就租了個床位,日夜守在病房里已經九十高齡的母親身前。
他痛恨的對自己兒子說,我不能丟下我娘不管,我只有這一個娘咧!
這位六十多歲的爺爺,跟每一位治療醫生,包括麻醉醫生,以及洗手護士,千叮嚀萬囑咐,請求醫生們像是打一場戰爭一樣,在手術臺上讓他的母親安全活下來。
最后經過醫生們的不懈努力,終于切除了這位九十高齡母親喉管里的腫瘤。
面對親人,我想我們無論身處何地,何種逆境,都不要放棄自己的父母與家人,因為只要咬牙堅持下來,希望就會隨之而來。
最后,我想感謝那些能回到祖國發展腫瘤醫學事業的青年醫生們。
他們放棄了國外的高薪,毅然選擇了回到祖國發展,就像江黎的老師李仲甫老院長所言,我們總不能等著美國的,來救我們中國的孩子吧?
醫學的確是沒有國界的,但醫生與科研工作者有。
像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因為是國外的技術,我們國家的孩子就要因為高昂的醫藥費選擇放棄治療,如果我們國家有自主研發的國產藥,那無數患有這種病的孩子,都能好好的生存下來,都能擁有更加盛大的未來。
而未來,永遠都在年輕人的腳下。
我深信,在將來,仍然會有無數年輕人選擇披上那身白大褂,一次次向著攻克癌癥發起沖鋒,他們之中佼佼者,在將來一定會攻克癌癥這種內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