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編輯部?”
當龍應強接到《自然》編輯部的越洋電話時,他還顯得稍微有些驚訝。
雖然龍應強在以前就向《自然》投稿過,但對方也就在自己第二次投稿的時候稍微聊了幾句,后面也就從來沒有通過電話聯絡過了,他們之間的直接聯絡,還是通過郵箱完成的多。
“是的龍應強校長,我們是《自然》編輯部的成員。”
字啊龍應強露出疑惑的語氣時,對方也連忙向龍應強回應道。
“你們這是有什么事嗎?”
龍應強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再向《自然》進行投稿了,這其中的原因除了自己擔任校長后科研的時間減少外,還有一點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龍應強自己也本身不太適合高強度的研究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龍應強在對方回答之前,其實就有些猜到對方的目的很可能不是自己,而是此前才向《自然》期刊投稿過的萬滎。
“龍應強校長,我們想要詢問一下貴校一位名叫XingWan的教授。”
聽到對方別扭的說出萬滎的名字,龍應強也是會心一笑。這倒不是他覺得對方的聲調奇怪,主要還是因為對方會額上次龍應強的反應一樣,也都是第一時間將萬滎的身份認成了龍燈城輕化工大學的教授。
“你是萬滎吧?”不過在回答對方的問題前,龍應強卻是先行糾正了一下對方對于萬滎這兩個字的念法。
而在聽到龍應強將這兩個字念出來之后,對方也是大喜過望,畢竟既然龍應強能夠念出正確的讀音,說明對方是知道萬滎這個人的。
所以與龍應強進行交流的那位《自然》編輯部的成員也連忙說道:“是的是的,就是這位教授。”
“人是沒錯,不過他卻不是教授,而是我們學校一名大二的學生。”龍應強一邊回答著,一邊還在想象對方聽到自己的回答時,所變現出的模樣。
“什么?”
果不其然,當聽到龍應強回答的時候,對方是一驚。
“大二的學生嗎?那可真是太優秀了。”
在驚訝之余,《自然》編輯部的成員也不吝贊賞之詞,表達了對萬滎能力的夸贊。
這倒不是《自然》這邊隨口說的,而是萬滎兩個月內的連續三篇有關電池領域的論文實在是讓他們頗為驚訝。
“龍應強校長,我來聯系您主要就是因為你們學校的這位大二學生這兩天連續向我們投稿了兩份有關電池的論文,我們就是想要來確認一下這位萬滎先生的信息。”
《自然》編輯部的這位成員雖然是剛學著龍應強的聲音來念出萬滎的名字,但念出來的時候倒還是挺標準的。
“等等,你說投了兩篇?”
此前龍應強在學校圖書館看到萬滎的時候,對方確實是在撰寫論文,但讓龍應強沒想到的是,萬滎這一寫居然就是兩篇。
而且看樣子,萬滎這兩篇論文可不是湊數,而是很可能同時通過了《自然》編輯部的審核,將會刊載在之后的期刊上。
“是的。我們收到了貴校萬滎同學的連續兩篇論文,而這兩篇論文也都已經通過審核,會在下一期的《自然》上同時進行刊載。”
對方編輯部的回答也算是讓龍應強確認了這一點,不過同一時間投稿兩篇,這還是稍稍讓龍應強有些費解。
難道,萬滎已經完全有了關于鈉離子電池的研發理論依據?
帶著這樣的想法,龍應強便接著對《自然》編輯部的那位成員道:“好的,我會通知他的。”
“多謝龍應強校長,不過除了讓您通知一下萬滎同學外,我們還想繼續了解一下......”
很顯然《自然》編輯部那邊并不僅僅只是想讓龍應強帶一下話,所以在拉近了關系后,對方便開始詢問起萬滎的專業、狀態等信息來。
對于這種情況,龍應強應付起來倒是十分輕松,這可比他擔任龍燈城輕化工大學的校長要來得輕松多了。
而就在龍應強接受《自然》編輯部那邊的詢問時,萬滎卻已經是在撰寫第三篇論文了。
不過這第三篇萬滎倒是并不準備和前兩篇一起投稿在下一個月的期刊上,畢竟每一期所刊載的論文有限,萬滎要是將十幾篇一起投過去,對方也沒有那么多的篇幅來放。
更重要的是,兩篇論文已經能夠起到讓對方以及寧得時代那邊引起重視,這對萬滎來說才是同時投稿兩篇論文的原因。
接下來的幾周內,萬滎還準備繼續以每期兩篇的數量進行投稿。
“這篇最關鍵的論文就算了,先放一放吧。”在完成前兩篇論文之后,萬滎便不再只顧埋頭撰寫,而是列出了一個大綱,并且劃掉了其中最為關鍵的幾個部分。
畢竟現在他與寧得時代的合作還沒有正式開始,連實物都還沒有做出來,專利當然也就沒有辦法進行申請了。
所以為了保險起見,萬滎還是決定隱秘其中幾個關鍵的部分,待后面自己將電池制造出來并申請專利之后,再將這幾篇論文給發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