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福將?”
姜武老臉一紅。
陳時詠是不是沒有考慮過另外一點,有他在的時候,案子是不是更多了一些呢?
這到底是福將,或者是“災星”,還有待商榷呢。
拋開這些雜亂的思緒,陳時詠把目光重新投向麥地中的腳印。
這一次,廣大的人民群眾,無疑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沒有大家的通力合作,他們公安不可能這么快就發現線索。
否則,只要再過一兩個小時,這麥地里的腳印,可能就會被沖刷干凈了。
“天色已晚,大家都早點兒回去休息。”
陳時詠帶著刑警隊,將圍觀的群眾趕回家。
“走吧,我們立刻出發,跟著足跡,往前追!”
距離案子發生,不過兩個小時的時間。
在這么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兇手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不可能跑得太遠。
刑警隊的動作很快,由陳時詠、李遠帆、姜武、林濤、肖建軍組成了五人公安局先遣隊,在第一線偵查足跡。
局里其他刑警和轄區的民警,分別在其身后搜尋,避免遺漏其他的線索。
姜武無疑是整個隊伍勘查的核心任務。
“陳隊,根據現場勘查分析,我發現,足跡從麥地里出來之后,又穿過了一片果林。”
姜武戴著手套,不顧雨水和泥土,在地上勘查足跡。
“這足跡應該就是兇手留下的!”
陳時詠點點頭,有了兇手的足跡線索,他偵破案件的信心立刻大增。
……
經過周密分析后,姜武同樣認定這些足跡是兇手所留,系低腰兩鞋花紋,前掌為細波浪紋,后跟花紋磨損,為中外八分離步。
“接下來,我們隨時可能遇到兇手,先遣隊的工作還要細分一下。”
陳時詠追兇的經驗豐富,他十分敏銳意識到,先遣隊隨時可能會碰到兇手。
“現在由小姜、林濤兩人尋蹤認蹤,我們其他三人擔任前后警戒,成扇形追擊前進。”
為了避免驚擾到兇手,李遠帆主動來到隊伍前方,進行警戒。
陳時詠和肖建軍則是在隊伍后方。
清水縣地區山大、溝深、石頭多,前方區域多是石礫地帶。
在追蹤過程中,姜武發現兇手在逃跑時,有時穿鞋,有時赤足。
但由于鞋底腳底都沾有泥沙,因此在走過的石塊上,都留下了少量新鮮的泥沙痕跡。
“大家注意下,前方有個石坡。”
李遠帆在隊伍前方向后高喊了一聲。
五人聚集在石坡前。
石坡面不高,最高處只有四五米,坡面上有很多石塊。
姜武在隊伍里勘查的作用,早就超過了林咸魚。
每當遇到岔路口,先遣隊都會詢問姜武的意見。
“石坡面上的石塊向下挫位,坡底石塊聚集,證明兇手是順坡滑下的。”
姜武稍作一番勘查,便確定了追查方向。
“好,我們下石坡,繼續往前追!”
接下來,在前面一個三米高的崖畔,姜武還發現了兇手跳崖的痕跡。
這一路的追蹤,經過三十多里的石礫地帶。
姜武平時也經常運動,但是如此高強度的追蹤兇手,對他來說還是第一次。
他的體力漸漸有些不支。
反觀,陳時詠、李遠帆等人,每個人的精力都仍舊十分充沛。
“小姜,要不要稍微休息會兒?”陳時詠提議道。
李遠帆也點點頭,他們都發現姜武的體力好像有些不行了。
“陳隊,不用。”
姜武連忙搖頭,他知道大家是為了照顧他。
但是,追蹤講究的就是時效性,浪費的任何時間,可能都會導致兇手的逃脫。
“陳隊,我還能堅持,咱們一鼓作氣追查下去,抓到兇手之后,然后再休息吧。”
見姜武堅持,眾人也沒有多說什么,但是心中對于姜武的好感度又增加了幾分。
李遠帆拿出隨身攜帶的果干和水,給姜武補充了點兒營養。
……
隊伍進行跟隨著足跡前行。
至第二天凌晨4點左右,一行人追蹤進了清水縣很偏僻的小村子——石咀子村。
進村后,兇手的足跡被其他腳印、蹄跡打亂而消失。
“接下來怎么辦?”
眾人齊齊把目光投向了姜武,甚至連陳時詠也不例外。
此時,姜武也稍稍愣神,開始低頭思忖。
足跡的消失,意味著兇手線索的短暫中斷。
幸好,他的【步法追蹤】技能提升到了中級,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就想到了對策。
“我們不去村子里,先在外圍勘查。”姜武道。
“不進去嗎?”林濤皺了皺眉頭,“兇手會不會就躲在村子的某個角落里?”
他記得昨天晚上的盜竊案,大家也追到了村子內。
“如果村外圈不到追蹤的足跡,說明兇手藏在村里。反之,說明兇手已經逃出村外。”
姜武稍作解釋,眾人立刻就明白了。
“好,就按照小姜所說的,我們四人在出村的所有路口,進行排查。”
陳時詠沒有猶豫,很快就采取了姜武的方法。
“陳隊,你們四人?那我呢?”
姜武指了指自己,他拎著勘查箱,眼睜睜看著陳時詠給其他三人分配任務。
“你先在原地休息,我們四人去排查。”
陳時詠瞄了眼姜武,然后就收回了視線。
“陳隊,我也可以去……”
“不用,你先好好休息,恢復體力,如果兇手出了村子,接下來我們還要打一場硬仗呢。”
“那好吧。”
姜武微微點頭,陳隊說得有道理。
一旦兇手繼續逃亡,他們這個先遣隊,需要盡快追上去!
石咀子村有五條出村叉道,是圈蹤的重點。
陳時詠負責兩條出村叉道,其他三人各負責一條。
姜武則是留在村子里,稍事休整,隨時候命。
……
石咀子村不大,陳時詠采用了螺旋式圈蹤法。
大概過了二十分鐘,眾人終于在從東往南的第三條叉道上,發現了低腰雨鞋出村的腳印。
“看來兇手沒有在村子里過多停留!”
陳時詠蹲下身,仔細查看了地上的足跡。
一行人很快就在第三條叉道上匯合。
姜武經過一番休整,此時也恢復了部分體力。
順著此足跡,先遣隊又繼續追蹤。
他們一直追到,半坡村后的一條寬二十多米,深十三、四米的大溝。
溝西不遠有盡頭,往南深溝懸崖,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