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同學們繪聲繪色地講著校園八卦,你不能出面理智地說,那沒什么意思。”
“你必須混同于他們,像油融入水,從最開始的格格不入,到漸漸地淡了,稀釋掉油的特質——到最后,你還是你嗎?為什么不能等另一滴油出現在你的身邊,你們愉快的認出對方,成為好友?”但這樣意味著我會焦慮,因為我會覺得自己很虛偽又很壓抑,我必須在表面上融入那些我不認可的人或圈子中。
這時候我做這樣一個思考:那些八面玲瓏的人,他們不會壓抑、焦慮、難過嗎?他們是否會覺得這樣做很荒謬?那么他們豈不是更容易抑郁嗎?但他們又都是那么的開朗陽光,至少不管怎么樣給我看到的是這樣。還是說我對于情商或別的某種東西的理解和認知是片面的?這是我無論如何不能做到一個人想明白的問題。
到底該刻意成為一個在大家看來脾氣很好很溫柔的人,還是認真地學會享受孤獨做一個理性居多偶爾感性的人?或許這些困惑會在將來某天遇見“那滴油”時豁然開朗,但至少現在,我無法做到不去焦慮,不管是為了沒有遇到他或她還是究竟該不該做自己。
(引用文段來自青年文摘,前文是我前年寫的一些東西)。
不知不覺中我變了這么多,我學會了享受孤獨,但我也不會因為過分自我而失去伙伴。我們可以選擇不八面玲瓏,但我們還是要學會接受很多差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而朋友是某段時間陪著我們前進的伙伴,同他(她)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理智,還應該互相陪伴。即便我的朋友也有錯,我也應該先保護好她,再處理整件事情,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