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入微境之時發現的太陰星命星雛形上的缺陷,張永年盡管發現了可卻始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這也是為什么他之前一個月時間把主要精力放在入微境和龜甲觀想法的修行上的原因。
入微境和龜甲觀想法的修行,對于張永年來說就像是在磨煉工具一般。
當刀磨鋒利后,自然也就能夠派上用場。
張永年之前之所以沒有辦法彌補太陰星命星的缺陷,是因為這些缺陷本身就是入微層次的缺陷。
他空有入微層次的感知,卻沒有入微層次的控制力,自然對此束手無策。
可等到他的控制力也到達入微層次之后,自然也就可以開始考慮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等到張永年開始嘗試之后,發現這個過程和自己之前完善龜甲觀想法有些相似。
都是從修補畫作開始。
唯有等到張永年一點一滴的將太陰星命星雛形的缺陷彌補完成之后,才能夠開始他下一步的動作。
綜合來說,這兩者都是先局部后整體的修行方式。
對于這樣細微的修行,張永年早就已經習慣了。
靈感爆發突飛猛進,乃至于頓悟,對于修士來說可遇不可求。
大部分的修行,都是枯燥而單調的重復動作。
哪怕是頓悟,也都是由平常的苦修積累而來的集中爆發而已。
沒有積累,談何頓悟。
就這樣張永年利用自己入微層次的掌控力,開始不斷彌補自己太陰星命星雛形上的缺陷。
一個月之后,張永年總算將自己太陰星命星雛形上的缺陷一一彌補。
到了這時,張永年才算是完成的局部上的修行,開始進入整體的把控階段。
事情和張永年猜測的一樣,有些地方在局部看來完美無缺,可是從整體看來卻又顯得有些不協調。
而調整這些不協調的地方,讓整體更加自然,就是張永年下一個階段的修行目標。
別看局部的完善已經完成,接下來的動作不過是一些小調整而已。
可兩者的難度對比,整體的還要在局部之上。
因為這種整體的不協調,不像局部一樣,只需要考慮眼前的問題。
整體上的問題,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成功與否,根本就不是修改一個地方的問題。
這種協調,更注重感覺。
看似虛無縹緲,可卻又有跡可循。
說到底,張永年的太陰星命星雛形的完善,最終還是要回到太陰星本身,回到他對于太陰星的認知本身。
需要張永年遵循自己的內心,做出正確的改進。
感覺的事情,太過夢幻。
張永年也不清楚自己要花費多少時間才能夠真正完成。
一切,都只能留給時間,留給修行。
反正修行到這個階段,張永年已經不需要再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這一件事情上。
已經可以開始考慮分點時間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了。
或許觸類旁通之下,能夠激發張永年完善太陰星命星雛形整體也不一定。
所以,張永年很快就再次調整了自己的修行計劃。
入微境對張永年的幫助是全方位的,在很多地方,他都還沒有去嘗試入微境的能量。
眼下,就是他去一一嘗試的時刻了。
說起入微境,張永年最開始想到的當然是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力。
入微境能夠幫助張永年控制自己更細微的肌肉,讓自己的發力更加流暢。
同樣的,也能夠讓張永年在運用法力之時,更加的得心應手。
無論是單純的跑步、閃躲,還是活動拳腳。
張永年總是能夠花費更少的力氣,爆發出更多的能量。
如果非要對這個過程進行總結的話。
入微境改變了張永年的發力技巧,讓張永年能夠擁有更高的能量轉化率,對于能量的運用更加高效。
這也是掌握自身的一種象征。
當然,在嘗試能量的運用上,張永年沒有花費太長的時間。
畢竟對于能量的運用可謂是一通百通。
說到底只是將能量運用在不同地方罷了。
在活動了一番之后,張永年很快就把精力放在了太陽日精的身上。
對于太陽日精,張永年早就有想要更進一步探索的想法。
可之前要么受限于自身的能力,要么受限于時間,一直都沒有正式的動作。
眼下,他是時候把精力放在這上面了。
說到底,對于太陽日精的觀察,主要還是為了自己天府星命星雛形“財”特質的修行。
對于天府星命星雛形“財”特質,張永年擁有更多的野望。
可這一切野望,都需要從太陽日精開始。
……
張永年拿出太陽日精,開始進入入微境狀態。
在入微境的狀態下,太陽日精對于張永年來說終于變得清晰了起來。
許多原本沒有辦法觀察到的細節,都一一呈現在張永年的面前。
張永年需要做的,就是將其內部的結構完全理順。
這一步對于張永年來說算不上多難,只是需要費些時間罷了。
而這,也僅僅是第一步罷了。
從長青草和太陰月華身上,張永年早就明白了內部結果不過是超凡的條件之一罷了。
其中蘊含的靈韻、意志等虛幻的存在,才是超凡物質存在的真正核心。
張永年也明白,自己眼前的太陽日精中,蘊含的正是李文綺賦予它的靈韻和意志。
如果張永年想要完美的負責這一滴太陽日精,自然需要明白李文綺往里注入的意志。
可完全領悟另外一個的某種意志雖然可行,可張永年肯定沒有辦法做到和李文綺完全一致。
所以,張永年能夠做的,也僅僅是在自己感知中這股意志的基礎上,自己獨立的理解而已。
也就是說,張永年需要將這一滴太陽日精里的意志吃透,并且轉化為自己的意志。
這樣一來,他才能夠復制出一滴真正完美的太陽日精。
哪怕這一滴太陽日精和李文綺的太陽日精有所出入。
這,也是張永年這段時間修行的感悟。
修行,本身就應該是走以我為主的路,別人的東西再好,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