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沒心沒肺,談話都是隨心所欲隨性而為。對誰都是掏心窩子,對誰都是有問必答,不好意思不回答,更不會說謊。當面人家都夸單純,心里都笑你傻。
年紀大了,偶爾會注意一些,看對方想談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訴求。當然關系好沒有什么利益牽扯,閑談的話還是可以隨心所欲的。
再往后,遇到大事了,心里出現一道坎兒,有時候是一時間過不去的坎兒,就需要找人傾訴,尋求建議經驗。向周圍看一看,敢放心交談和傾訴的寥寥無幾。誰家還沒有一些破事兒,人家也不是都有時間和心情來聽你發牢騷倒苦水。關系好的同事,還是多年的朋友?這個時候還為你著急的人,十有八九都是關系能長久的朋友,要好好珍惜。
有時候,和陌生人或者不熟的人搭訕,也是很好的體驗。
搭訕這個詞很有意思,它的意思是為了接近人尋找話頭借以開始攀談,或者擺脫窘迫尷尬的局面敷衍寒暄。現在更多的是用在為了和人親近,找個話頭開始攀談。
周圍常見的人,其實有機會可以多多交流。很多人不會主動和人交流,如果見了很多次,也許會點點頭,社牛除外。
大多數時候,即使很多時候有交談的欲望,也會擔心別人是否有心情,或者對方也許不愿意和自己交談,或者覺得對方可能不喜歡自己,因此更不敢和人主動說話。
可是人是群居動物。需要和人交流喜怒哀樂,獲得情緒上的共鳴,在心理上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在交流中獲得信息,與人合作,取長補短,獲得支持和信心。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的人際交往黃金法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去對待你一樣去對待他人。認真聽取思考對方的想法,不固執己見,真誠相待,及時贊美對方成績,寬容對方的不足,虛心接受對方批評。
可現實中,更多人采取的是相反的做法,像你如何對待別人那樣期望別人如何對待你。
聽起來很拗口,仔細想一想,嗯,的確如此。黃金法則是理想化狀態,實際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對自己得失付出的衡量,想的太多心理就容易不平衡。
和周圍人攀談,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大部分普通的閑聊寒暄外,總能發現有一些人藏而不露。有的有特長,專業知識豐富;有的年紀輕輕卻見識驚人心理強大沉穩,讓人羨慕;有些經驗老道,一句話猶如老劍客一般點到為止,讓人暗嘆;有的睿智豁達,笑談間,四兩撥千斤。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有時候偶爾和自己從來沒有注意過的人談話后,甚至感覺哇,原來我才是井底那只蛙。
在安全的環境里,保護好自身利益前提下,減少自傲、自卑、恐懼、封閉、猜疑、妒忌、敵意這些負面情緒,帶著開放的心態,積極和人交流溝通,也許我們可以看見更大的世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