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下旨,嚴令金川伯與扶云縣主將家中之事通知蕭干城,又全力封鎖屏山伯家中突遭變故的消息。
蕭干城對于祖母與五叔父的去世毫不知情,在新羅半島越戰越勇,終于攻克扶余王京。此時距離干城家中連辦三場喪事已過去將近五個月。
蕭干城此時正一面忙著派人接管扶余境內各大名城重鎮,另一方面喜滋滋來到扶余國國庫中抄檢財貨。扶余不愧是稱雄一方的小霸王。國庫中的寶物確實豐富。
至于庫存中的金銀,干城本來是看不上的。畢竟干城一手是泗泌城互市,另一手則是倭國山陰銀礦租借條約。每年金銀的進項大不可量。至于扶余王國庫中的金銀,對于干城來說不過是根撓癢癢的牙簽罷了。
他這回重進扶余國庫是尋找土特產的。新羅半島其實與遼東都司地面的氣候差不多,而且多山多林,想來是個盛產人參的好地方。既然連熊津府的錦山都能刨出不少八九兩重的大人參,想必扶余境內會更多。
果然扶余國庫并沒有讓干城失望,一斤以上的老山參堆滿一間倉庫,細細數來竟然有兩百多支。至于八、九兩重的人參足有上千支。七兩上下的山參簡直如土坷垃一般隨意碼放,沒人在意。
當然倉庫中也少不了龍涎香。干城越來越喜歡這些土特產。他正掂量著一支一斤重的人參暗自發笑,就聽身后劉曠劉公公打趣道:“不知何物使大帥歡顏?”
干城此時心情大悅,便嬉皮笑臉道:“老劉,晚生最近是越來越喜歡各國國庫中的土特產了?!?/p>
老劉一把奪過大參王,然后嘿嘿冷笑道:“不知此物有何好處,竟然能博得大帥歡心?”
干城呵呵笑道:“咱們把這些人參放到傅頌雪的商號中,每年賣掉百十來斤,恐怕就有幾萬兩的進項。”
老劉搖搖頭,一臉老奸巨猾道:“依咱家看,這還不是關鍵?!?/p>
干城一愣,然后笑道:“劉公公真是洞若觀火,這玩意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不入賬?!?/p>
老劉這才一臉奸笑道:“是啊,朝中那些大老爺們打死也不會想到,被奉為“七兩為參八兩為寶”的好貨色,在扶余國庫中根本不值一提。既然不值一提,各大衙門就不會關注。不會關注,大帥便可以自由支配?!?/p>
干城呵呵笑道:“劉公公,您還不知道晚生的為人,我這東拼西湊掙幾兩碎銀都是為了大家好。劉公公看上的,隨便拿走就是?!?/p>
老劉笑著指了指干城,二人心有靈犀一點通。干城一招手喚了幾名親兵,陪著劉監軍挑人參。老劉拿了這些人參,其實也是送給錦繡公主、皇后娘娘與十二監的管事太監。當然最近風頭最勝的李仙緣也是要送的。
干城唯恐劉監軍把頂級參王都挑走,于是又陪笑道:“劉監軍,除了這些土特產,您老再從泗泌城督餉館支上十萬兩銀子?!?/p>
劉監軍放下手中的大參王,皺著眉頭問道:“這合適嗎?不會延誤大帥給各部官兵發放賞銀吧?”
干城諂媚一笑,連忙道:“年底山陰銀礦的銀子也要送過來,到時候監軍大人再帶上兩千兩金子。您打點宮里的大小貴人,是對咱們征東將軍府的最大支持!”
老劉一臉奸笑道:“我怎么覺得你說的不是真心話呢?”
干城連忙換上一副誠惶誠恐地表情道:“我對監軍大人的景仰之情日月可鑒。”
老劉呵呵一笑道:“罷了罷了,你的意思我知道了?!?/p>
干城這才放心離去,任由劉曠盡情挑選。
干城近來事務繁多,與朝廷頻繁往來書信,提出擬對扶余進行免稅三年的利好政策。其實并不是干城心腸好,而是人員不到位、底數不清楚,短期之內稅收不上來。
與其為了這點稅收搞得扶余各地豪強趁機作亂,還不如給一個扶余百姓一個甜棗,同時也給自己一個喘息時間。然后重新統計各地戶籍土地,重新分配扶余各級官吏,為稅收打好基礎。
對于干城的意見,陛下第一個反對,戶部尚書第二個反對。無他,陛下與戶部都盯上了山陰銀礦與泗泌城互市這兩個大銀泵。
陛下陰沉著臉征求內閣意見。
岳溪川第一個跳起來駁斥:“仗都打完了,軍隊全部撤回來,把扶余新占之地都劃給新羅良德女王就好。扶余這個包袱還是不要背?!?/p>
陛下深以為然,不過還沒等他點頭,秦源就反駁道:“岳大人,扶余的事沒有那么簡單。扶余于本朝不過是彈丸之地,不過對于新羅可是龐然大物。
扶余的疆域數倍于新羅。朝廷把這么大的地盤劃給新羅,恐怕良德她們未必消化得了。若是新羅官員與駐軍激起扶余民變,到時候恐怕還要我朝派兵才能彈壓。我朝大軍如此往來折騰幾回,恐怕花費還要比免稅三年來的多?!?/p>
陛下正猶豫間,就聽蒲路進諫道:“陛下,老臣以為不能過分壯大新羅。不要看良德女王眼下恭順,一旦良德姐妹去世,數代之后新羅王室未必記得我朝裂地之恩。”
陛下瞪了蒲路一眼,卻無法駁斥。人心這動心實在靠不住,蒲路說的確實在理。不過此次大捷之后,不給良德女王好處,陛下又覺得心又不甘。
岳溪川思索一會兒道:“我朝大軍在扶余不打仗,也要日費千金。即便不能全部回撤,也應當適當削減吧?”
吳懈此時也順著陛下心思說道:“遼東之地是京師屏障,扶余之地又是遼東左翼屏障。若是盡棄扶余之地,則遼東之左翼洞開。所以老臣以為,可以擇扶余毗鄰遼東險要之地駐軍、移民,并設置州郡。
其余無關緊要之地可以交給新羅。如此既可以增益遼東,又可以縮減朝廷支出?!?/p>
眾位閣臣先是一愣,然后紛紛點頭。吳懈明里暗里,替陛下說話,卻句句是老成謀國之言,不得不令在場之人佩服。
陛下滿意地點了點頭道:“吳閣老所言甚慰朕心。至于與新羅如何劃界,又駐扎多少軍隊,還請秦源與蕭干城擬個折子上來。”
岳溪川又問道:“那扶余之地免稅三年呢?”
陛下白了岳溪川一眼,又看向吳懈。吳懈道:“老臣以為扶余戰亂已久,人口土地底數不明,短期內恐怕收不上稅來。不過清查戶口與土地也用不了這么長時間。不如頭一年免稅,第二年、第三年免去一半賦稅?!?/p>
眾人這才住口。不過吳懈的話模棱兩可,給干城開了口子。因為吳懈沒有明說是依照朝廷的賦稅標準減半,還是依照扶余的賦稅標準減半。
大晏朝四海升平,田賦稅率長期維持在三十稅一至二十稅一,個別地區在十稅一的水平。扶余連年征戰,稅率長期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就這還經常預征稅。扶余個別地區都預征了近三十年的稅。
干城既然得到了朝廷的指示,就直接將扶余第二、第三年的稅率降低到五十稅一的水平。如此扶余之地迅速得以平定。不過干城的免稅及減稅政策,使得友軍良德寢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