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分兩頭,半年前劉、黃二位侍郎以及廣聞寺的校尉返回京師復命。陛下本來身體肥胖,更兼此時天氣悶熱,便有能工巧匠為陛下建了一間涼屋。
這座涼屋建在太液池中段與南段之間一道水流狹窄且湍急之側。這道水流中安裝一架水車。水車在水流帶動下,將太液池中之水送到屋頂。如此涼屋中的溫度得以下降。
溫度雖有下降,不過濕度是改變不了的。于是陛下穿著魚鱗狀的竹衣橫臥在涼塌之上。一旁自有穿著銀條紗的李仙緣伺候。李仙緣出身梨園,對于各種民間小吃十分了解。
于是她在綠豆沙中加入冰糖、冰沙調味,然后獻給陛下食用。一碗下去,清涼爽口,陛下還要吃時,卻被李仙緣攔下。李仙緣道:“陛下,盛夏之時不可過度貪戀冷食。若是邪寒入體可就劃不來了。”
宮里沒人敢跟陛下這么講話,除了皇后就是李仙緣。陛下也不發怒,只是盯著鍋里的冰糖綠豆沙道:“朕與你不同。你身材小巧,吃上一碗恐怕受涼。朕身高體胖,就是吃上三碗也不解暑。”
李仙緣一板臉道:“陛下多食幾碗倒是盡興了,回頭腹瀉不止時,內起居注給奴婢記上一筆。說什么女史李仙緣邀寵媚上,獻生冷之物,上食之,數日不起......云云。如此奴婢豈不是要遺臭萬年?奴婢還要作流芳百世的后宮女史呢。”
陛下見李仙緣說的一本正經,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二人正調笑間,就有宦官上前道:“禮部黃侍郎、兵部劉侍郎與幾位廣聞寺的官員請求覲見陛下。”
陛下眉頭一皺,隨即一揮手道:“讓他們現在外面侯著。”
待宦官退了出去,李仙緣連忙為陛下換上葛布制成的中衣和外袍。又將陛下腳下的竹鞋換成一雙云履。陛下這才起身前往儀天殿。
此時黃、劉二位侍郎早已侍立在宮中等候多時。陛下開門見山問道:“如何?”
黃侍郎雙手捧著《北邊紀事》舉國頭頂道:“諫議大夫蕭忠之子向朝廷奉上其父的一份手稿。”一個宦官小心翼翼將這本書送到陛下手中。
陛下根本沒心思細看,便隨手翻了翻道:“劉侍郎可曾研讀過這本書?”
劉侍郎道:“臣仔細看過了。此書的確是蕭忠精心撰寫。不過書中收錄的見聞有些駁雜。還需重新整理以備日后朝廷所用。”
陛下點點頭道:“蕭忠從西域歸來時,患重病久已。估計他精力不濟,所以未能詳勘。劉侍郎以為當如何整理?”
劉侍郎早有準備,立刻回稟:“啟稟圣上,臣在兵部的檔案庫中見過不少蕭忠送回的文書,想必廣聞寺的檔案庫中也有不少。甚至、甚至......。”
陛下不耐煩地問道:“甚至什么?劉愛卿但說無妨。”
劉侍郎小心翼翼道:“臣觀兵部檔案,還有不少蕭忠的重要文書都送入皇史宬了。臣以為將兵部、廣聞寺乃至皇史宬中關于諫議大夫蕭忠的文書統一整理,與其生前留下的手稿一一對照,然后去粗取精集成一冊。”
陛下將手中的書稿隨手放在一旁道:“甚好,這個事就請劉侍郎牽個頭,兵部、廣聞寺以及皇史宬負責。”
劉、黃二人連忙躬身退出儀天殿。待二人出了宮,黃侍郎小聲問道:“看樣子陛下好像不在乎諫議大夫的手稿。”
劉侍郎點點頭道:“是啊,我一個兵部侍郎如何協調得了廣聞寺與皇史宬?”
就在二人竊竊私語時,儀天殿中又來了幾名廣聞寺的官員。陛下見到幾人劈頭問道:“金川伯預備的墳地你們去看過了嗎?”
打頭的廣聞寺寺正陳興答道:“看過了。”說著,便扭頭說道:“你們幾個說說吧。”
一位身形消瘦的廣聞寺旗官道:“蕭家祖墳背山面水,藏風聚氣,且周圍草木蔥蘢。只不過朝向不太好,是坐西北朝東南。還有就是山前河流狹窄淺薄,纖細且無力。”
陛下一皺眉頭。陳興立刻呵斥道:“別裝神弄鬼,講干貨。”
這位旗官嚇了一跳,連忙道:“蕭家的風水出不了帝王,后世子孫不過是小富小康之象。而且是有奔波勞碌的趨勢。”
陛下捋著胡須,微笑著問道:“小富小康難道不好嗎?”
陳興連忙點頭哈腰道:“家道小康,豐衣足食。實在是妙啊!”
幾個旗官也只好跟著稱妙。不過廣聞寺的諸位觀察風水的旗官一來是時間緊湊,二來是收了扶云縣主不少好處,所以并未跋山涉水仔細勘驗金川伯預備的墳冢。
如果這些廣聞寺旗官爬上墳冢背后主山山峰就會發現之后還有五座青山牽連朝拱,恰好形成南斗六星的奇景。金川伯預留墳冢背后的主山恰好是南斗六星中的天府星。
當然人一生的成就并不僅限于風水,正所謂一德二命三風水,風水區居第三。若是不觀德行,不知命理,只看風水難免會有所錯漏。天下帝王陵沒有上千也有數百,然而歷代王朝興了又滅,滅了又興,又當如何解釋?
即便是風水也可以修改,不但人為可修改風水,上天更可以改之。
就在陛下認真研究蕭干城祖墳時,皇后娘娘在坤寧宮中,接見自己的兩個兄弟和幾個妹妹。平日里一家人很難相見,所以皇后略顯激動,不但擺下宴席,還與幾個妹妹說說笑笑、哭哭啼啼。
皇后娘娘的兩個兄弟略顯寥落。待宴席散去,皇后帶著幾個兄弟與妹妹在御花園中遛彎。皇后走在前面,家中的兩個兄弟匆匆趕了上來,跟在皇后的身后。
皇后瞥了一眼兄弟二人,然后問道:“幾個妹妹都跟上來了沒有?”
皇后身邊的宦官答應道:“她們老姐幾個不省酒力,走得慢了些。我這就派人去扶。”
皇后點點頭,隨后身邊的宮女紛紛離開,前去侍奉幾位貴婦人。此時只有隨身的老宦官還跟在皇后娘娘身邊。這時皇后問自己的兩位兄弟道:“蕭干城的祖母與兩房叔父到底是怎么死的?你們探查清楚沒有。”
皇后的兩個兄弟都在廣聞寺糾劾司兼職,早已在司里深耕多年,成為皇后的耳目。其中一個上前說道:“真他娘不好查,蕭家人上上下下早就統一了口徑。我們兄弟兩個真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
皇后一抬手道:“好了,你們兩個到底查沒查清楚?”
皇后另一個兄弟上前小聲說道:“查清了。是金川伯家大兒媳婦與五兒媳婦合謀爭奪家中爵位而起。”隨即便將探聽到的事情原委詳細告知皇后。雖然其中與真實情況有相悖之處,但八九不離十。
皇后聽罷,沉默了一陣,忽然轉身問道:“你們可有把握?”
皇后的兄長說道:“八九不離十。這個消息是從蕭干城的妹妹的娘家那邊打探出來的。”原來蕭干城與皇帝一家往來頻繁,無論是皇帝還是廣聞寺都不好在他家中安排耳目。
紫葲與吳佩佩又接觸不到蕭家最核心的機密。于是廣聞寺便在蕭干城眾多的姐妹娘家中安插眼線。本來德音與諸位姐妹下了封口令。
無奈干城最小的十一妹從小到大沒心沒肺,是個出了名的大嘴巴。她時刻以自己大哥、大嫂為榮。關于自家大哥、大嫂的事跡都與自己夫家炫耀。蕭干城的這個妹夫也是個大喇叭。如此一來便給了廣聞寺探聽消息的機會。
皇后忽然一陣冷笑,感嘆道:“好、好、好,真是沒想到,原來金川伯家并不是鐵板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