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缺乏是在成年之后難以補足的,以一個成年人的需求去填補一個內心孩子的欲望是很少有人填滿的,那種匱乏在幼年可能只是一個擁抱和一句暖言細語,但是始終不能得到,并且被冠之以不值得被愛的內心一個心結的話,那么他在他日后的每個成長階段的都會被不停的疊加。因為心里缺乏的種子在不經意間早就發了芽,特別是在成年后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或者說一段深層次的關系的時候,會把自己的匱乏補償性的對伴侶進行索取。
一個始終得不到,又把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的人,總是會更加執拗的去要求一個完美的伴侶,其實這中間是對媽媽的無盡失望。但是成年子女的孝順和對媽媽的無盡依賴導致了這些失望是沒有出口去表達的,媽媽不愛自己,就沒有辦法給到孩子真正的愛。因為匱乏的媽媽是不懂愛自己的,更沒有溢出來的愛去愛孩子,她們迫于生活迫于生存環境始終是家庭的犧牲者,并且這種犧牲是成年子女在成家之后也會用這樣的要求去要求自己的妻子,這種要求不僅僅是需要你對孩子無私的奉獻,還有對未成年丈夫的無盡的母愛。這是一種匱乏,要知道成年人的欲望是不可能隨隨便便被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那么輕易的滿足。
他會轉向那些用自己手中作為成年人的工作能力贏得的不多的金錢去獲得那些廉價的快捷的服務和體驗,那些滿足是快速的容易獲得的。并且是虛假的崇拜、敷衍的招式以一敵百的服務,絲毫不具有稀缺性,只要錢夠多能解鎖的服務就更多。那種短暫的心靈按摩可憐的男人或者女人也只能去靠購買服務去獲得。人性之可悲之處就在這里,從前車馬都很慢,一封信要一個禮拜,所以人的情很長,可以長到長相廝守。當一切都以利益去區分的時候,好像離真更遠了,但這也是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生存方式,僅僅依賴情感生存的人早早的就被生活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