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大約每兩天逛一趟超市,今天看見貨架上擺上了三兩種新鮮的水果,蟠桃顏色粉嫩小巧玲瓏、葡萄果皮厚實緊繃,明顯不應該屬于這個季節,是被早早地催熟趕著送到了市面上。
新鮮總會吸引人們的眼睛,像這些早熟的水果,或紅或紫的顏色,帶著大地的養分還有陽光的能量,讓人們不由快速分泌出多巴胺,口腹之欲被高高地吊起。提早到來的新鮮事物總能勾起人們的獵奇心和占有欲,常常是想都不想一下就拿上幾個,并快速打開錢包。早熟的水果往往因為缺乏充足的日照而缺少糖分,以及由糖分轉化帶來的酸度,過少的生長期導致了果實的營養不良,它們大都寡淡無味。現代農業技術彌補了一部分缺陷,它們的顏色依然像成熟期的果實,色彩飽滿厚重。人們被古老記憶里的判斷所支配,禁不住食物的誘惑,盡管價格有些高昂,還是爽快地為了它們支付了錢。
“嘗鮮”,一但嘗到了,滿足感也就迅速落了地,接下來眼睛會搜尋更“鮮”的事物。對,我們就是喜歡“喜新厭舊”。
“旅行”本身也帶有這種味道,沒有親眼見識過的風光更加令人向往,尤其是自己熟知的人剛剛經歷過的。誰先快一步,對周圍人心理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先經歷的已經獲得了身心上的滿足感,借著旅游的談資,更加進了一層。那些還未來得及踐行的人,心里像長了根毛草,經常被掃的癢癢的,說不出的感受。
熟悉的環境里缺乏風景,我們已經經歷過無數次了,看多了的風景就淪為了常景。漸漸的就生出一種渴望,想去遠方,那里一定有風景而且是美景,會給我們以心理震撼,會讓我們流連忘返。于是我們攢夠錢攢夠時間,背起心愛的背包,出發!我們經歷舟車勞頓我們跋山涉水,不辭勞苦地去欣賞別人世代居住的環境,那個對他們來說變成了常景的環境,在旅行者的眼中被視作美景,而旅行者的樣子則成為了他們眼中的一景。
就如應季水果,本該最是香甜味濃,但吃多了那份鮮甜漸漸變得寡淡清香慢慢消解,我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變得對它們不屑一顧了。于是,我們把眼睛投向別處,投向遠方,那些相對陌生的干脆就是陌生的事物成為我們追逐的目標。
看看兒童和兒童時期的我們,誰不是對各種小玩意視如珍寶,誰不是對縫隙洞穴和未知的高處抱著極大的好奇。物品是不是貴重無所謂,環境是不是危險不在乎。正是好奇心驅動了兒童去學習去探索,好奇心最終轉化學習的動力。
社會心理學家說,對世界的好奇是人類的本能,在探索好奇中人類社會得到了發展。
而人類又是追求確定性的物種,穩定才會給我們帶來安全感。我們就是這樣一群“怪物”,對未知的事物抱著極大的好奇心,同時又對安居樂業持有不可動搖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