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前同事問我:你家女兒要不要一起去報寫字班?我回答:我家不去。然后她說她身邊的小孩都報了寫字班,她也給她女兒報一個。我回答:好的,我沒有給我女兒報學科類的培訓班。
我明白和理解作為家長的大部分人對自己孩子的期待和投入,不想落人后,不想被所謂的大部隊甩下。我的一位多年的好友也會經常和我講一些努力上進的媽媽們,為了自己孩子的學業殫精竭慮,目標只有一個考上好大學,以后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我很敬佩這些媽媽,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精力,金錢都投入在孩子學業上,她們真的很偉大。
然而我接下來要寫的文字是想讓這些媽媽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更好地關愛自己。
在中國的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九年義務教育,后面的三年高中,本科,碩士,博士等因人而異。在我們父母那一輩,走體制教育確實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一路過關斬將上了初中,高中,大學,一出校門就會有一份保你終身的工作,滿滿的穩定感,幸福感,優越感。然而現在的世界在變化,時代在進步,不確定成了最大的確定。
作為家長的我也想過我女兒未來的發展,也想過自己未來的發展。我從不認為只有孩子需要投入自己的資源,我們大人自己也需要成長發展。
對于孩子而言,走中國體制教育,那就是走上理論科研,技術科技,公共事業的職業發展道路。假如孩子的學業夠優秀,確實作為家長需要投入大部分的資源在此,提高他的考試成績,進入一所更好的高校。
然而還有很多孩子學業并不拔尖,處于中游甚至下游,這并不代表這些孩子不優秀,只是他們沒有達到某一領域優秀的水準。有的孩可能動手能力很強,有些孩子可能有藝術天賦,有些孩子可能喜歡歷史文學哲學。我們不一定讓我們的孩子擠在一條賽道上,既然自己的孩子在這條賽道上不如別人或者不適合自己,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幫助孩子及早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能冒尖的賽道,然后不斷地投入家庭的資源,為孩子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