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周末回呂四都去了仙漁小鎮的海鮮自助餐廳吃晚飯,人還蠻多,挺熱鬧。仙漁小鎮是好幾年前就建成的,我記得建成初期,我們袁家小輩一起商量著要在仙漁小鎮開一家屬于我們袁家的大飯店,取名叫“老九門”,因為正好有九個兄弟姐妹,那段時間張藝興主演的《老九門》也比較火。我們幾個聚在摩登經典商量著如何談免租金協議,飯店誰來管理,財務誰來負責。我還記得當時我寫了一份計劃書,只是到后來就沒有后來了。
我們都曾經有過美好的幻想,但最終能真正實現的少之又少,最終能實現成什么模樣也未知。
看著現在的呂四港,慢慢被更多的人知道,更具現代化,國際代,但想想它原來的樣子,海堤就在自家屋的身后,走幾步路就能看到大海。漁船到了捕撈季節,出入港口,吊橋就會被拉起,需要回家或者上鎮上的人們就會在橋兩邊等待著,等待一艘又一艘的漁船進出完成。當吊橋緩緩落下,等不及的人們就會踩上還沒放平穩的橋面,跨過還有縫隙的橋體,來去的人們動起來了,各自趕往各自的去處。現在的呂四人民無需等待,有更多的新馬路可以通往我們想去的地方,那種汽笛嗡嗡,漁船浩浩蕩蕩出港回港的情景我們會越來越少地看到。那些過往深植于我們老一輩人心中的日常生活對以后的人來說越來越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