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多人都說“做自己“,我自己也會這么對自己說,但何為自己呢?我自己所謂的內心想要的是我那個自己要的嗎?我咋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平時刷了類似的短視頻過多,潛移默化影響了我,讓我覺得我內心想要那個我自己想要的。
前天晚上聽羅老師在蘇州章太炎故居直播的時候說到的一段話,我深有感觸。那段話大概意思是,當我們最后走到生命盡頭的那個自己,才是真正的、完整的、最終的、最好的自己。
我真的覺得講得太好了,至少還活著的我在無時無刻形成那個最終的自己。誰都別說現在我在做我那個自己,自己一直都在變化。
有一個古希臘典故叫“忒修斯之船“,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嗎?我們身體里的細胞一直都在更新,更別說大腦里的思想,一次又一次的人生經歷,都在不斷地改變著自己。
沒有不變的自己,只有生命思想不斷延續的自己。可能我要給做自己加一個定語,做當下的自己。當下這個時刻在變,在不斷發展,同樣的自己也是在變,在不斷發展。
我可能還要給羅老師講的那段活加一個我自己的理解,生命結束前的那一個自己也只是結來前的那個自己,只是那個自己集成了自己整個生命思想的所有歷程。
當自己生命結束,經歷不再有,但自己的思想還有可能在這個世界繼續延續下去,影響繼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命,就比如中國歷代的那些圣賢,不就一直在影響著活著的我們嗎。
再講一點,對“自己”好與壞的評價。我們常常形容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是初升的太陽,中壯年是精力最鼎勝時期,更年期代表自己在走下坡路,老年期更是夕陽,有點多余的感覺了。
把人生軌跡看成先上升再下降的拋物曲線,我覺得這個軌跡僅僅是科技還沒快速發展時的原始生物的生命歷程,生物演化需要一個生物生長到旺盛時期繁衍并且養育后代,等到后代可以獨立生存以后,生物存在的價值已經用盡,需要它變老直至死亡,將現存物質資源留給欣欣生物。
然而現代化以后,科技快速發展以后,工業革命以后,人類用自己的方法制造了大量的物質資源。繁衍過后代甚至不繁衍后代的人類繼續存在,不會影向新生代人類的生存。再加上醫療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生命一直在延長,并且生命質量也不斷在提升。
為什么我聽到羅老師那段話深有感觸,就是他那句最終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因為我聽到太多人對當下的自己的否定。那句話太鼓舞我了,而且現在有了更多的理論和事實解釋,告訴我們的每一個人一生都是上升的趨勢,走到生命的最終點是最好的自己。
我對現在自己的生命歡欣鼓舞,我超級興奮。我對我接下來的生命的每一刻充滿期待,并且非常積極地做好當下的自己。我對當下的自己很滿意,并且內心想要遇見未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