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么,以前覺得是一門課,要記得過去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方某一個人發生了什么事。一個人腦子里有很多歷史的故事,給人感覺就是學識淵博的。
我開始對歷史感興趣是因為得到上的劉勃老師的國學課,再后來羅老師的《文明》,施展老師的《中國史綱》,熊逸老師的《資治通鑒》,顧衡老師的《西方藝術史》,李筠老師的《西方史綱》,以及現在正在更新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全球史高級研修班。這些老師的這些課程一點點帶我進入歷史的領域,但我并不想局限在歷史這一維度,我很喜歡施展老師在《中國史綱空間篇》最后加餐中總結的歷史是由人們的群體活動所塑造的,了解群體活動邏輯是理解歷史的基本前提,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等學科提供了理解群體活動邏輯的多種視角,想要了解歷史,要到歷史以外的內容去尋找。
學習歷史僅僅是讓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我并不想把知道更多歷史故事作為我的學習目的,我就想通過歷史這條線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領域,形成我自己的知識理論框架,說不定在某個時間節點我找尋到了屬于我天命的東西,我為之付出我的余生或者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
現在每周我就讓自己回顧所學的課程,通過學習課程自己會輸出的一些觀點。現在我對歷史的感受就是歷史可以提供更多可能性,人的可能性,事的可能性,發展的可可能性。不要把歷史看成死板的知識,它有多樣性,可變性,可塑造性,可借鑒性,不同的人讀到的歷史也會不一樣。
如果你對什么東西感興趣,大膽去學去聽去做去想去寫,別給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設限,這樣才更有趣,才好玩,才更想玩下去,當然不想玩了也沒關系,換一個自己想玩的東西或方式又可以繼續玩下去了。我不就是給自己換了一個新玩法,以前摘抄歷史小知識,現在輸出自己學習歷史課程的小觀點,看自己能玩多久,玩成啥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