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傾聽孩子》有感
為了拓展視野,學校讓我們每位教師在閑暇之余充電,仔細研讀一本書,然后,談談收獲與心得。走進書店,仿佛落進了知識的海洋,映入眼簾的是《傾聽孩子》。原以為這樣的書會比較死板、晦澀、難懂,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了書本,一句,一段,一面,一頁……不知不覺漸入佳境,七天時間里我見縫插針,看完了它,不僅沒有一點冗長乏味之感,反而有一種意猶未盡,合上書本,仍然沉浸在回味之中。這本書,正像作者描述的那樣,“每本書都像一個人,美麗的封面下都有著一套自己的骨架,肌肉包裹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盛裝而來”,而作為讀者的我們,需要有一雙X光射線的透視眼,看到盛裝下的骨架,這是了解一本書,掌握其內涵的基礎。
一、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愛是教師塑造學生的巨大教育力量,具有其他教育手段所不可替代的感化功能。在學校里,我不僅僅教書傳知,還時刻用愛心感化學生,與他們進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用信任搭建友誼的橋梁?,F在是網絡時代,講究互動。我就把感情互動這個概念引申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來,平時我用真善美來塑造孩子們的心靈,加強同學之間的感情互動。我們班有個叫楊子墨的同學,作業寫的很慢,不管是作文還是日記,甚至抄寫漢字詞語,總是完成不了,哪怕全班同學都交了作業,他還在“磨蹭”,我,只好靜悄悄的等著他、望著他……
二、傾聽花兒的心聲,我們就能讀懂花兒的心思
“育苗有志閑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我深知對教育的熱愛,不僅需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過硬的教學手段,還必須有一顆愛生之心。這顆“心”是關心、是尊重、是鼓勵、是寬容……是真心換真心,關心學生的一切。正是這種“用心”’,讓我在生活中貼近了學生的心靈,收獲了最純真的情感。我是中途接手的這個班級,班上有位叫劉梓唯的同學,家長在假期加我微信,他媽問“現在梓唯能按時交作業嗎?寫字的速度怎樣?還愛在本子上涂鴉嗎?”等等……我告訴梓唯他媽,孩子很努力,最近作業做的挺好的,您可以看看他回家帶回去的作業,比如靈活的題型都完成的比較好,例如語文長江作業都不讓我操心的,可能書寫方面有所松懈,接下來我會加強來引導他的,梓唯聽到這些我對他充分肯定的話,心里很開心,學習有興趣更濃更高了。在下午時間,他通過微信把本單元的四首古詩錄了小視頻發給了我,并告訴我他們屋后有棵橘子樹,等假期結束就帶橘子我吃。雖然我還沒吃上他家橘子,但我早已品味到了那棵橘子樹上碩果的香甜。其實,教學路上的付出與收獲的那種美好難忘的滋味比橘子更香更甜。《傾聽孩子》這本書中我明白了,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獎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我們要讓學生在最大的可能下體驗成功的喜悅,那我們就要為他們創造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多表揚、欣賞,少批評,讓學生在教師真愛的土壤中盡情的成長。
三、傾聽溪水的歌聲,我們就可讀懂山林的呼吸
羅杰斯認為:“人天生就有好奇心,有尋求知識的需求。”在合適的條件下,人所具有的學習潛能就能發揮出來。只要教師愿意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就會在教育的過程中形成適合自己的自我成長的最佳方法,這需要教師減少“規定”,留點“自由”給學生。因此我專門設立了進步獎,幫助學生建立“自我競爭”機制,引導他們將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進行比較,力求實現“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強”;同時,鼓勵學生與在學習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進行“平等競爭”,這種競爭給他們指出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能逐步確立“他能,我為之則亦能”的信念。我盡量避免對學生的直接批評,而是采用語言的暗示,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自我完善。比如:班上有的同學比較膽小,不愛回答問題,我會找機會讓他們回答力所能及的問題,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并且強調,如果他能多回答就太棒了;有學生不遵守紀律時,我會表揚遵守紀律的同學,無形中為孩子樹立榜樣,而孩子需要榜樣恰好甚于批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促使兒童學習,激發他的學習興趣,使他刻苦頑強地用功學習的最強大的力量,是對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當兒童心里有這股力量的時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會受到兒童的“敬重”。我當然不是教育的能手,但我想,我已經贏得了學生的認可與尊重。
如果說每本書都是“穿越一條幽黑的通道,通向一個神奇的地方”,那么,這本《傾聽孩子》便是尋寶指南,使你順利抵達,滿載而歸,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時刻提醒我們,要做一個主動的傾聽者。就像棒球比賽中的捕手,盡可能的接受投手投來的任何球,捕捉孩子們傳遞過來的每一個訊息,至此,閱讀才能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智力游戲,成為與作者的心靈交流。這也正是學校組織老師們“閱讀一本書,寫好一篇文”的初衷,這次小小的活動對于我言,是充電加油,是厲練陶治,是學習提高,大有禆益,值得一記。
王金
2023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