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出生在一個世代為醫的家庭,李時珍的祖父是鈴醫,也稱走方郎中,就是游走江湖的民間醫生。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繼承了其祖父之衣缽,是當時的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對各個藥草很有研究。
李時珍從小受家庭的熏陶和父親的影響,時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種草藥。日子一長,也能認得出許多草木的名稱,還能知道什么草藥能治什么病,慢慢的醫藥知識也逐漸豐富起來。
在當時,民間醫生社會地位比較低,李言聞自己是醫生,但卻不愿讓二兒子李時珍繼續學醫。在那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父親希望李時珍去讀書參加科舉考試,以便一朝功成,能出人頭地。但是李時珍可不這樣想,他看見父親能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的痛苦,從小便立下志愿,也要像父親一樣為窮人看病。
經過這三次鄉試失敗后,李時珍就一心一意隨其父親學醫,期間閱讀了大量醫學專著,很快學得一身醫學本領。隨父學習三年后,李時珍開始獨立行醫,名聲也越來越大。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李時珍發現古醫書籍雖然知識豐富,但有不少錯誤和紕漏,比方說一種叫遠志的藥物,南北朝的醫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像麻黃,而宋代的馬志卻認為它長得像大青,還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
錯藥,耽誤病人病情,也使不少游醫蒙受冤屈。經此之后,為規范藥物品類,讓百姓不再被錯誤的藥耽誤病情,李時珍便萌生了重新編纂《本草》的想法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這一年,李時珍被任命為“太醫院院判”。
這期間,皇宮珍藏的典籍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知識領域,為他編寫《本草》打下牢固的基礎。
身在太醫院的李時珍,漸漸發現,嘉靖帝并沒有生病,而是為了長生不老,四處尋覓所謂的神醫。
而這些成為太醫院的神醫們,也并不太關注醫學和疾病,而是四處收集“仙方”和“丹方”,以此來迎合嘉靖帝修道成仙的想法。
明嘉靖三十七年,辭去了太醫院工作,繼續做民間醫生。
回到家鄉,以創立了東璧堂,開始坐堂行醫,來對藥物進行更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李時珍發現有很多古典醫書中存在著不少缺點和錯誤,不但分類雜亂,而且還漏載了許多藥物,需要重新校正和補充。
因此,李時珍在編撰《本草綱目》時以宋代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藍本,集唐、宋諸家本草之精粹,益金、元、明各家藥藉之不足,獨辟蹊徑,來編纂一部全新的藥物學著作。
在編寫《本草》的過程中,由于藥物混雜,藥物的生長情況和形狀很難確定,盡管古醫書有些記載,但也是書與書之間來回抄寫,更是混亂。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李時珍意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重新,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來進行更加細致的調查研究。
為了編好這部著作,他走訪了河南、江西、江蘇、安徽等十三個省。足跡踏遍大江南北,甚至以身試藥。“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每到一處,他就躬親實踐,探訪當地郎中和藥農,收集民間偏方,采集藥物標本。使得許多人都熱情地幫助他,有的人甚至把祖傳秘方也交給了他。這樣一來,他得到了很多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還得到了很多藥物標本和民間偏方。
李時珍每經過一地,就虛心向各式各樣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農夫、獵戶和山人。他為了了解藥物,并不滿足走馬觀花式的調查,而是“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李時珍從三十四歲時起,開始著手編寫,記錄了上百萬字。用時二十七年,他耗盡家財,跋山涉水,他們與長風為伍,云霧為伴,攀險峰,涉危澗,荒野露宿,棲身洞穴,嘗遍百草,無數次瀕臨喪命,又僥幸存活。
而他的一位徒弟,為了保護藥物筆記,慘遭虎口。一群人不求名利,終年隱匿深山,不圖回報,擇一事,終一生,終于在六十歲時完成了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
公元1596年,由王世貞作序胡承龍刊刻的《本草綱目》正式面世。
人,一輩子很短,寥寥幾筆就是一生,可是李時珍“窮其一生,盡其一世所終”寫完了本草綱目,好長好長,了卻平生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