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是元祐四年(1089年),蘇東坡任杭州太守時遇上了一場瘟疫,這場瘟疫有點嚴重,確診病例每天都在新增,不是“圣散子方”這一藥方就能解決的,于是蘇東坡開啟了一系列的抗疫行動。
蘇東坡先向朝廷請示,免去“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減去進貢大米的三分之一。
又“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需要救助的患者太多了,沒有足夠的資金怎么辦呢?在宋代,僧人必須要有“牒文”,就可以享受國家對僧人的補助政策。蘇東坡很會變通,用這個牒文換取了一些大米,以救助在饑寒交迫中的患者。
到了第二年春天,蘇東坡又把常平倉的大米拿出來半價售賣,用來煮粥和熬藥。不僅如此,他還“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蘇東坡帶醫生上門服務,找出病患。
熟讀醫書的蘇東坡深知瘟疫的傳染性,于是他向社會募捐了兩千余緡,感覺好像還不太夠,又從自己的私房錢里拿出來五十兩黃金,用來建了個公辦醫院叫“安樂坊”。
安樂坊在疫情期間,收治貧困的確診病人,“以僧主之”,主要是讓僧人進行管理安排。而這些確診病人的收治也很有條理,“宜以病人輕重而異室處之,以防漸染”,根據被感染患者的癥狀與輕重安排病房,防止交叉感,共醫治了幾千位病人。安樂坊里醫藥費用都是官府支付,醫生都是遠近聞名的儒醫,工資也是官方支付。因此這所醫院,成為當時最大的醫療機構。
后來朝廷覺得蘇東坡這個舉措很有成效,于是被朝廷采納,并且更名為“安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