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他主持編纂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一共300多萬字,被譽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他做事用功刻苦,工作勤奮,人格堪稱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六歲的時候已經能夠背誦很多唐詩和《論語》,整天纏著父親教他寫字,父親工作繁忙,根本沒有空閑時間,于是他請了一個當地出名的讀書人教司馬光讀書寫字,小司馬光在先生的教導下學習日益進步,讀的書越來越多,寫的字也越來越漂亮。
司馬光的父親在家中招待客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客人問道:“夫人,人們傳說你的兒子才高八斗,能否讓他出來一展風采,我想見識一下他是真的如人們說的那樣,還是徒有虛名呢?”
司馬光的父親把兒子叫出來,客人當場出題,讓小司馬光現場賦詞一首,司馬光神情淡定,思考了幾分鐘,用毛筆在紙上洋洋灑灑書寫起來,客人大驚,走到跟前仔細觀看,只見司馬光的字剛勁有力,活靈活現,詞寓意深遠,令人回味,急忙夸贊道:“耳聞不如目,見令公子真的是一個神童長大,一定有一番作為,不知道是哪位先生教他,改日我一定拜見,讓兒子也跟著他讀書。”
司馬光的父親聽見客人夸獎兒子心里無比高興:“犬子愚鈍的很,一切都是先生的功勞,如果你不嫌棄,可以叫令公子來我家和犬子一起讀書。”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司馬光有真才實學,要有一個好先生,于是很多達官貴人都把孩子送到司馬光的家中,和司馬光一起跟先生讀書寫字,司馬光家的后花園熱鬧起來了,孩子們的讀書聲,嬉笑聲,打鬧聲夾雜在一起,像跳動的音符,他們無憂無慮的讀著書。
一天先生家中有事,必須回家一趟,臨走的時候囑咐孩子們:“老師,家中有點事情,你們寫上半個時辰的字,休息一下,等我回來教你們讀《詩經》。”
半個時辰很快過去了,小伙伴們伸伸胳膊晃晃腦袋,有一個人大喊道:“我們不如捉迷藏吧。”大伙紛紛響應。
司馬光捂著眼睛,小伙伴們開始尋找藏身之地,有的藏在大樹后,有的藏在花叢中,一個小伙伴爬上大樹,想藏在大樹上,慌忙之間手沒抓牢固,一下子從樹上掉了下來,碰巧樹下面有一個水缸,缸里有半缸水,平時用來澆花掉在大缸里的小朋友直呼救命,情況十分危急,小伙伴們圍了上去后,花園一個大人都沒有,小伙伴們個子太矮,無法將缸內的小伙伴們拉出來,頓時亂成一團,有人馬上前去前院找人,時間就是生命耽誤一分鐘,缸內的小伙半就會有生命危險。
司馬光發現附近有一塊石頭,他拿起石頭拼命向大剛砸去,大剛被砸了一個洞,水流走了,小伙伴被救了出來,宋馬光面對面:“人離開水”的難題無法解決,轉換了一個思路讓“水離開人”,可謂聰明之舉,這真是難得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