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能記住事起,家庭造就了我勤勞的品質,記得那時上小學,每到莊稼地里長出來各種菜,下午放學回到家就要給豬拔菜去,自己背上小背簍或者提著很重的用蘋果樹枝編的大籃子,背簍裝滿還要總手壓的實實的才背回家,回家的路上要緩幾緩才猛背回去。在我的童年總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到了假期還要放牛,四五頭牛,一個小毛驢早上趕出去放到午飯歸家,下午接著趕出去晚上回來,那是最怕把牛丟了,或者被其他人家牛斗牛從山坡上滾下去摔死。再放牛的時候要有很多的山路,從山下走到山上去,一步步都是走出來的,山路被村民們走的光亮。
那時候有做不完的農活,感覺不停歇作業做不完,父母更是天亮就出門,天黑菜回家那種,都是很忙碌,就只為了一口糧食,種地只夠自己吃,在最早的時期,種地一年下來有時候還不夠吃。真的是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在地里勞作只為了填飽肚子,別想著能換來點錢。
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白面,穿到新衣服,真正體現了年節的儀式感。新的衣服準備一年,就為了過年走親戚穿,年過完了,衣服脫下來洗干凈放起來,等到再次走親戚或者出門再穿。那時候最盼望就是過年,吃好吃的,穿新衣服,全家人忙忙亂亂準備清掃院落,把一年的灰塵都打掃干凈,屋里屋外煥然一新,
也許只有到了新年,四面八方的親人們都要來到家里做客,團聚一起,才能真正感受親人的親和血緣的不可取代。家長里短,有說不完的話,說不完的“你好著么”,耳邊聽著熟悉的家鄉話,顯得那么淳樸,那么有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