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室內的石階向下慢行,廊道狹窄,橫身大致一人半的寬度,呈z字,壁上開辟小型窗口,透進明亮的自然白光。
數分鐘后,高聳的紅屋落在身后,牛奶石灰筑成的白墻圍困出一片平地,對面是稍矮些的白宮主樓,掛著牦牛色的長布簾。
邁入,外觀簡約,內部卻富麗堂皇,色彩艷麗,墻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佛畫,傳遞著不同于這個世界的氣息,令人望而生畏。
毗鄰主樓的,是東西日光殿。其坐北朝南,陽光充足,是歷代達賴休息起居的地方。
殿一層,豎掛著獨一一面明鏡,外側木雕刻“風月寶鑒”四字,鏡面散發純凈清冷之氣,好人看到的是人相,不純之人看到的是怪相,仙人看到的是無相,僧人看到的,則是法相。
踏出殿外,又是一小片平地,到了德陽廈廣場。
場面四方,左右相連著雙層綿長的排房,外墻皆是醒目的深黃,這里,是專供僧人居住的房子,在它的盡頭,蹦出一個同樣裝飾的白屋來,三四層樓,不過主樓的二分之一,傳來陣陣好聽的翁則——即是僧官學院,只有佼佼者才有機會在此地進修。
學院門頂,懸一串佛珠,陽光照耀下傳射出五彩的斑斕,珠光普照,降火而凈心。
卯居前方,帶著子朝旁邊的僧房走去,到緊鄰學院的一棟一樓的房間停下。
掀開門簾,幾個僧侶拿著一本經書正在交談探討,屋內擺放幾個桌子和一沓厚厚的書籍,他們,是僧院的教書先生,都是長老、上師級的輩分。
“凈戒上師,具德上師。”雙手合十。
“這是達賴拿過來的書,手諭可對。”
一長老接過書與紙張,細細盤對,無誤后,道謝。
“多謝卯上師了,等會兒送至印經樓,大概酉時三刻完工,再勞煩您過來取一趟。”
“不如我們直接送過去吧!”子突然插上一嘴,“倒是也無其他要事,閑著也是閑著!”
“這是哪位?倒像從未在紅山宮見過?”另一僧人看著子的樣貌,很是覺得陌生。
“是色拉寺的孩子,新來的覺姆,被安排在了我旁邊。”卯急忙撒個小謊,打消疑慮。
“卯上師又回紅山宮任職了么?”
“最近達賴忙碌,過來幫幾天,順路道個別。”
“是要去哪里出遠門?”
“傳佛渡人,且遠游取經,哪里有緣,便去了哪兒地,哪里需要精神的慰藉,便行到哪兒去。”
聽罷,幾位長老贊同似的點點頭,越過了這個話題:他人事,還是知道的越少越好。
“既然這樣說,就又麻煩你們了!”將手諭另謄寫一份,交于卯簽字,又收了回去,再把原稿還給子與卯兩人。
“上師客氣了。”
子之所以如此魯莽,只因那影精偽裝的是一本經書,如今離開了典藏管,不可以原形示人,更離不開她們半步,否則,真就成了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的舊書了!
“倒是差點把你忘了!”抱在手上,走出室外后,子小聲打趣。
“可不能說話不算話哦!”書本里傳出尖刺、哭喊似的抱怨。
從東大殿東門出去,穿行時,見一觀音坐蓮。
左手捧白玉凈瓶,右手持楊柳,奇怪的是,那瓶子里竟然長出一朵四方盛開的雪蓮花,生機勃勃,純潔而嬌貴。
“高山的美人——雪蓮花。楊柳是下化眾生之意,這雪蓮花又有何寓意呢?”
“為慈悲添花之意,飲甘露而生,清凈無瑕,年年綻放而不萎,寓意慈悲之下永生花。是小昭寺所贈厚禮,一直保存在此。”
“天行十九年花燈會所送?”
“正是。”
走出,門口駐守的僧官檢查手諭并問了緣由后,放了行。
到了宮外,走上初來時的圓滿匯集道,九百層臺階,十幾度的傾斜,下山卻比上山容易的多。
十分鐘后,行至山腳,左邊矗立一座孤零零的同類建筑——便是要找的印經樓。
拉開木門,一群穿紅袍的僧人忙忙碌碌,在字塊池子里翻翻找找,手里巨大的刷子蓋著墨,厚重的布塊連續對著木板敲打,激起一陣渾宏的悶響,到處是油墨香。
漢字、梵文、古語……字體多樣,以供不同選擇。
子將手里的經書一并交與領頭的師傅,一聲不吭,默默在附近坐著。
作坊不大,但效率極高。幾個人完美配合,不出三個時辰,第一版復印資料便出爐,為了不讓二人艱難等待,更是加快了速度。
子與卯接過原件,此時,天已全黑,到了戌時。
“明日再交回吧!”卯說道。
回宮,往另一方向行徑,爬過樓階,檢測后,入了東南角僧舍。
三四層高樓,白墻黑布,內側一樓為大廳,之上皆是一間間宿舍,此地,是在內部辦公人士住的地方,與之前學生老師住的并非一處,
大廳宏偉壯麗,雕梁畫棟,壁畫自然少不了,眼前或站或立、或喜或怒十幾座佛像,正中央的那位,底下擺放一壺純銅香爐,里頭燃著三根立香,炊煙裊裊,火光微弱,卻奇怪:火直燃,煙直出,然香不少,且無半點落灰。
“倒像是個裝飾的假香!”子好奇走上前,手輕輕觸摸,卻能感受到燃燒的溫熱,也能聞到寺廟里燒香拜佛的祭祀味,幽婉厚醇,清香而不刺鼻。
“是真的?”
“是真的。”卯上前,解釋道。
“此香不為普通立香,卻是幾百年前花燈節慶時哲蚌寺贈予達賴的禮物,做工特別,以柏木、榆樹皮為原料水磨加工而成,灌以天池水、仙鳥淚,可持續燃燒上百年而不滅,世稱尼木香。自那后,便一直立在此處,這已經是第三批了。”
“倒是想來,那時間,也是我們典藏館所看的最后線索——天行十九年。”卯補充道。
“這樣的寶物不好好珍藏,卻公眾于世,在這個人人可見的住宿地方自燃,倒是覺得大材小用了啊!”子不禁感嘆。
“每日入睡前,紅山宮的官僧都要在香前拜上一拜,祈福念經、以證虔誠,伴著白煙飄散,心如明鏡、一派祥和,今日行、今日言皆無愧于心,可安然入睡,更給了明日的勇氣和希望。它在這里驅邪除災,也是發揮了作用了。大材雖小用,卻也用到了實處。”
“卯說的有理。”
不多言,觀察幾番,便上二樓一間住房睡去了,兩人同住在一屋,一人睡床,一人鋪地席。
第二日,雞鳴三省,起床還書,故意多帶一本記事簿。
入紅宮五世靈塔殿,折原路返回。
側門不如正門嚴格把守,進口處放著一塊長方形地毯,圖案精巧絕倫,美觀大方,色彩搭配熱情而奔放。
卯示意子將腳上所穿的鞋襪通通解開,光腳站在地毯上,踩過去,再穿上。
照做后,子卻疑惑不解。
“這是為何?”
“該地毯是楚布寺專贈,由高原羊毛、牦牛絨、天蠶絲拉桿結扣而成,之上色彩則為天然植物和礦物燃料,風吹百年而不皺,雨淋百年而不霉。腳上的鞋襪帶有泥塵,不可弄臟了它,光腳踏過,寓意入紅塵、而不墮紅塵,是為:癡嗔貪念全拋棄,一心清凈向我佛。”
“原來如此。”子點頭回應。
幾下蜿蜒盤旋,又到了典藏館門口。
武僧看過手諭,知道是還書的,不多檢查,再次放行,二人根據當初清長老所寫的編碼將所拿書籍一一歸還原位。
離館時,影精變化成記事簿的模樣,蒙混著出了門。
“還有哪些地方沒看過?”子詢問。
“東南十三靈塔殿,正東扎廈,及各個不起眼的角落。紅山宮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但從里至外找那么個小型的法器,還是有些麻煩的。”
“如今還在殿內,就辛苦一番,將所有地方都大致瀏覽一遍,留下個印象也好。”
“好。”卯如此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