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就開在住的小區的門面房里,這樣路上來回浪費的時間就少。
奔著這個方向找,倒在四月下旬就讓她給找到了——那小區在鎮子東面,是不遠處村子的拆遷安置房。
用來住的房子,肖鳳仙一眼就看中了,倒不是因為正好三十萬,而是因為雖然是二手房,主人并沒有住過卻已經簡單裝修了,可以直接入住,而且是三樓的三室一廳,樓層高度合適且全家都能住進來。
門面房,她一開始是有些猶豫的,因為這小區已經有近兩年了,周圍的門面房卻有近一半還空著,看來人氣并不旺。飲食店開在這樣的地方,生意怕是好不了。
但考慮到母親自從外婆去世后,身體更差了,生意好,父親反而來不及供應粽子,以及自己家在鎮西面,相對來說,這邊應該知道自己家底細的人不多,而且,租金才三萬,所以,她還是把店面房給租了下來。
念及生意不會好,手頭不多的積蓄需要留著,她就沒有請人對店面進行裝修,只在櫥窗上把錢一分給的那句廣告語貼了上去,對錢一分的懷念自然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往事如煙的感慨。
她打算只做上午的糕點生意,因為五月起她每晚還有夜花園的演出,不方便把弟弟帶出帶進,索性讓媽媽在老家帶弟弟,自己下午回去幫父親干點農活,晚上夜花園結束就直接回小區。
簡單配置了些物什,這店就開上了。
沒想到雖然零售生意確實不大好,但不時能接到批量的生意:拆遷戶一般都能分到兩套房子,大部分是先簡單裝修住一套,另一套用來精裝修給子女當婚房,這精裝修好的房子住進去叫進屋,在老家是要分發粽子和糕團給親戚鄰居的,子女結婚、孫子孫女滿月之類也是有送這些的規矩,本來都是用自家田地上的產出在灶頭上蒸煮,現在住進了拆遷安置房里,只能買,發現肖鳳仙的糕團價廉物美后,都不再上鎮中心那去了。
肖鳳仙記得當初叔叔家的雙胞胎孫子幼兒園是五月份中旬就報的名,所以到了五月份,她就開始關心起這件事來。
經打聽得知,這邊入學不像市區那樣非要看房產證之類,附近就有一家幼兒園,正在建的小學最遲后年竣工,將比鎮中心小學還要大和好。
她決定就讓弟弟在附近上幼兒園——除了出于會有好小學的考慮外,還因為從開店的情況來看,這邊的人確實不清楚她家的情況,近一點也方便到時她早上做生意。
由于夜花園演出要到十月底才結束,為方便照顧弟弟,九月弟弟上幼兒園的時候,肖鳳仙把媽媽也接了過來。
村里人都在說明年也要拆遷了,父親憂愁田地就不能再種,肖鳳仙的飲食店里需要的糯米粉、赤豆啥的都需要買,這成本就上去了,而且覺得肖鳳仙房子白買了。
肖鳳仙安慰他:到時把分到的拆遷房賣掉也一樣的,這店自從有了媽媽幫忙,生意更好了,有了他的幫忙,就可以開一整天,總歸比現在這樣只開半天的要好,這生意好了,就不在乎這成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