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習俗不一,大概只有我們這里是婚宴是桌上才有蝦,不管你是滿月酒、升學宴、還是喬遷之喜,桌上都不會有蝦,所以對我們這些農村人來說,吃蝦一般只在別人的婚禮上,因為農村老人多少有些保守,不愿花費過多的錢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大多都是兒女逢年過節主動往家帶。
不然就是給他們錢,他們也是千百個不愿把錢浪費在這上,兒女逢年過節,帶過多的東西回家,進門第一句必定是數落,不過語氣不強硬,“哎呀!你咋回來帶著老多東西?”這句話我聽習慣了,實在不知道說這話的人和聽這話的人是什么心情,不用猜也知道,是開心的!
只是老一輩人深入骨子里的節儉觀念作祟!除此之外,他們想不到任何話來慰問送禮來的人,只是用這句話讓對方和自己聽了都感到滿足!節儉并沒有錯,只是時代不同,所以才顯得極其迂腐!
在以前平平常常的日子里,吃蝦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與現在相比確實好太多不止,相必在這農村里,沒怎么吃過蝦的只有我一個人,事到如今,吃蝦已經成為我的念想,但我內心總是很抵觸吃蝦這件事。
我時常會把吃蝦放在嘴邊,“爸呀!我想吃蝦......”“蝦多貴,你爸我可買不起,你讓你媽買!”我知道我要說給我媽她會給我買,但是我被“貴”這個字擊退!我不想因為自己“想要”,就平白無故地給他們增添不必要的負擔,后來我也就習慣了,不管是貴的賤的他都懶得賣給我,與其說出的每句訴求都以失敗結尾,那為什么還要徒增悲傷,難過的只有自己罷了!
在別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年紀,我自然而然會變得內向自卑敏感,我也是長大以后才明白這個道理的。
為什么自己對蝦的執念這么深,我以前也向他們要過很多東西,比如:“草莓、哈密瓜、洋娃娃......”現在會有同學問我不吃什么,我會說我不是吃草莓、哈密瓜,但是有誰問我想吃什么?,我一定會說“蝦”,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喜歡它,明明連它是什么味道的都不記得了,為什么還要這么執著???
可能這要從我第一次吃蝦說起了,記得很小的時候被我媽帶去參加別人的婚宴,我還夠不著菜,都是我媽給我夾菜,不管我吃不吃她都會給我夾,因為她知道這是我第一次吃,這些算不上美味,可卻足夠能滿足我的東西,因為她會做的菜實在不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差不多就那幾樣,第一次來吃席就是想把我沒吃過的都給我嘗嘗。
突然桌上的人眼睛都亮了,原來是上蝦了,之間一個小小的盤子里有估摸著十只左右的樣子,擺好造型平鋪在生菜上,還沒落桌呢!在半空中就被一掃而空,數量有限,端菜的阿姨每走到以桌前就要對他們說,能給小孩就給小孩...
他們才不管吶!誰搶到就是誰的,沒理由要搶的意思,我本身不愛這樣,索性也沒去拿,他們都搶到了,只有我沒吃著,其實我并不在意這些,只是我媽見我沒搶著,同桌的一個人給他家孩子搶了兩個,她愣是管人家要,“我們家孩子沒有,你有兩個給我家孩子一個。”
“你家孩子不去搶怪誰?不給,他讓他家孩子把蝦捂住。”我媽硬是從孩子手里搶了一個給我,雖然大伙對吃席的這種行為習以為常,但我真的很討厭,也并不想說,全程我都默不作聲,那個蝦放在我碗里,我也沒動,我只是覺得有點尷尬丟人。
最后,我媽見我碗里的蝦沒動,惡狠狠地對我說:“你快吃啊!你不吃就讓別人吃了!”我只記得聲音很大,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會發出多大的聲音,眾人的眼光都飄過來,我有些無地自容,不知所措地拿起蝦。
就如林妹妹進大觀園一般,觀察身邊人的動作,再去模仿相應的做法,只是他們桌前擺放的只有吃剩的殘渣,我手足無措,見沒人看我,兩指捏住蝦頭,囫圇個地剛進嘴里像咀嚼泡泡糖似的,只把蝦的身子嚼碎了,也并未完全吃到它的肉,吐出來后還是有頭有尾的。很難說,只記得是我從未接觸過的美味。
往后的幾次,我都沒遇到過桌上有蝦的情況,我試探地問我媽“咋吃席都沒蝦?”我媽同我講是只有辦喜時才有,“哦!”我恍然大悟,內心不由得有些小小失望。我媽問我:“咋的?你愿意吃?”我生怕再出現那種情況,我十分堅定地同她說道:“可不好吃了!那啥呀?咬都咬不動,我可不愿吃了!”
我媽信了,連同著我也相信了,今后每次參加別人的婚宴,我看到蝦,我都無動于衷,只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瞄一眼它們的殘骸,長大了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不吃了。
辭職后,回家的第二天,因為舅舅和舅媽太久沒見我了,想讓我去,因為兩家離得也不算太遠,騎上電動車十幾分鐘就到了,本想著就是去看一看,畢竟好多年沒見面了,只是想嘮嘮家常,然后就走,最后硬是被留下來,他們去超市買涮火鍋的材料,我也一同去了。
買了很多我沒吃過的東西,不過我吃過的東西太少了,最后買了蝦,離得遠,只聽見好像是三十五元一斤,好像也沒想象中那么貴。后來一群人在一起吃,有說有笑的,全程那蝦我只吃了幾只,不過是隨口問道:“你家孩子咋不吃蝦?”我舅:“她倆不吃,她們都吃膩了!你吃吧!你家不咋買這些玩意!”
很顯然,這并不是一句嘲諷的話,只是單純的習以為常罷了!只是簡單地陳述事實罷了!回家以后,不知道怎地總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每天都打麻將,總歸是贏少輸多,又一次破天荒地贏了一百,我同他說我想吃“蝦”,他說貴不好吃,我說好像只要三十多一斤,“買那玩意干嘛!冰箱里不是有豬肉嗎?”
我知道多說無益,還是適可而止吧!最近他連輸好多錢,幾乎是一天兩百的往出搭錢,我忍無可忍,我實在不喜歡發脾氣,就算如此,我還是很心平氣和地同他說話,剛開始我會長篇大論,后來干脆只有幾個字,“下次別玩了...下次別玩了...”
我氣不過和他提了一句,“你有輸的錢,都能給我買多少...好吃的?”話到嘴里還是咽了下去,我不喜歡因為一件事死抓著別人不放,還是放在心里吧!
世道如今我也不明白為什么,三十五元我可以買三十五跟冰棍,可以買三斤多的豬肉,可以買一頓牛肉餃子,可以買一瓶酒,兩包煙,就是不能買一斤的“蝦”有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想要的究竟是“蝦”還是想讓你們在意我的訴求?
我覺得我想要的就是你們極其堅定地對我說句“好”,而不是嘮叨我之后,再給我買,“咱家窮...本來就沒錢,你還這么能花錢!你應該怎么怎么應該節省...節約...省著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