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的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馬桑花小學畢業了。還來不及跟小學同學認真告別,初中就開學了。這小鎮有兩個初中學校,一中和二中,一中歷史長久,二中是才新成立三年的中學。一中可以不住校,二中則是半軍事化管理的學校,所有學生必須全部住校。平常校園都是封閉的,只有周末才開門放學生回家,周日晚上又必須全部回到學校上晚自習。聽說是按片區劃分生源,但是學生也可以自主選擇去哪所學校。
馬桑花家離小學太遠了,讀學前班的時候每天得早早起來翻過兩座山才能到學校。學前班每天中午12點就放學了,但是馬桑花要在路上邊玩邊走,天黑了才回到家。路邊有好幾個傣族村寨,傣族老人喜歡到山上放牛放鵝放鴨子,有的老人會包著飯出門。馬桑花是正宗漢族人,但她卻很喜歡傣族人。小學一個班54人,光傣族就45人,馬桑花在這里成了少數民族。
讀學前班的時候,放學路上馬桑花天天坐在傣族老奶奶身邊看她們繡花,看她們編織。有時候甚至躺在她們身邊聽她們講一些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故事,偶爾還可以蹭到傣族老人的秧籮飯吃吃。路上有很多野果子可以吃,有分枝多的大樹可以爬上去躺著搖晃。馬桑花的放學路上精彩無比,所以她每天都回家很晚,好幾次都是她的媽媽來到半路接著她回家。有一次她媽媽一直等到天黑了都沒看到娃娃回家,焦急沿著大路向學校方向仔細找,結果發現馬桑花躺在傣族老婆婆身邊睡著了。老婆婆一直守著她。馬桑花的爸爸媽媽發現這孩子太貪玩太散漫,仔細商量了后就決定把馬桑花送去大姨家里寄宿。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她就住在大姨家里。大姨家里住過好幾個孩子,都是姨媽和姨父兩邊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因為自己家離學校太遠,而大姨家離學校非常近,所以都送來她們家里寄宿。馬桑花是這堆孩子里最小的一個,但從來沒有被偏愛。大姨和姨父教育孩子都是一視同仁,他們自己有兩個女兒,但從來不偏心。所有的吃食大人和孩子一樣都是一起平均分配。只要家里還有人沒有吃飯,菜就不能全部吃完。所有孩子放學回家都必須干活,有喂豬喂牛喂鴨子的,有去菜園子里摘菜、撿菜、洗菜的,大孩子專門負責燒火做飯炒菜。還有人負責掃地的。每個人都有事情要做,就連大姨皮膚不好經常背癢,喊孩子們幫她抓癢都是一人負責一小塊背。
吃完飯后可以看電視劇,前提是必須做完作業。大姨和姨父從來不打孩子,大姨性子急躁偶爾會吼兩句。姨父卻從來不罵孩子。但是規矩卻執行得穩穩的:不做好作業的人絕對不可以看電視。所以住在大姨家的所有孩子,包括他們家的兩個女兒,小學時候的學習成績都是非常好的。
大姨家經常充滿歡聲笑語。孩子們最樂的就是看大姨和姨父吵架。大姨嘴里罵著,邊罵邊炒菜,罵火了就揮動鍋鏟說“怕是拿這個鏟鏟你一哈啵”。大姨父一般不吭聲,但是一聽到大姨說要打她,就趕緊跑來把頭伸過去“來呀!來呀!來鏟我呀!”。而大姨也只是嘴上說說,從來沒有動過手。他們的女兒在一旁拍手高呼“中國隊加油!”,她們一點都不擔心,可能是因為年長些,看慣了父母的這種吵鬧,知道他們不會真的吵了分開,吵一架以后他們的感情反而會更好。
馬桑花看過大姨和姨父吵架,卻從來沒有看見過自己的爸媽吵架。爸媽也會有矛盾,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在孩子面前吵過架。媽媽生氣了就不說話,過一陣子又好好的了。爸爸似乎不會生氣,在馬桑花的記憶里,爸爸從來沒有罵過她,更沒有打過她。許瑤說從來沒有被爸爸打過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馬桑花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比的幸福。所以她對高興的事情都記憶尤新。
可能是因為小學寄宿在大姨家里的日子很快樂,所以馬桑花很想去二中讀書,喜歡一群孩子聚在一起住的感覺。正好馬桑花的村子屬于二中招生片區,馬桑花就這么正當麻利地跨進二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