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問我:我可以接受我的女兒不上高中直接去上職校嗎?我的回答是:如果是她思考后選擇的我覺得可以呀!然后我的朋友就和我說:你看你到現在都沒有成熟,你覺得你閨女15歲就可以思考去職高的問題?
我后續沒有和她繼續談論下去。現在我想接著她的問題說下去,為什么15歲的孩子不能自己去思考去不去職高的問題,一個3歲的孩子都能夠自己決定和誰交朋友。雖然這些都是一些社會基本技能,但是我覺得是我們這些所謂的大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剝奪了他們思考的權利,從而讓他們在15歲的時候大人還認為他不能獨立思考,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現在在反思我們這些所謂的大人,回想起我作為孩子時候的處境。我作為孩子的時候我最想要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比如最簡單的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和哪個小朋友玩,但是很可惜我的母親很專制,我的一切生活細節她都管的面面俱到,我能理解母親對我的關心,但她的過度關心把我自己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剝奪了。
大人總是下意識地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然后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上大學了也啥都不懂,找工作以后甚至結婚生孩子以后還是一個孩子啥都不懂,是孩子真的啥不懂嗎,我覺得更多的是大人在孩子應該獨立的時候沒有給予他空間,在到達大人所謂的可以放手的時候孩子已經失去了獨立的能力,導致現在社會的各種問題,導致各種巨嬰的出現。
我呢我算好,在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幾年過后,我就在不斷思考,思考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思考孩子的教育,思考和父母的關系,思考這個社會整體的現象。我現在體悟出來的就是大人要學會和自己相處,特別是和自己的焦慮相處,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演變成前段時候熱播劇《小舍得》的雞娃。
可能會有人說那你是躺平黨啊,這怎么就躺平了呢,對孩子什么都不做就是躺平了嘛?所以這也是很多家長心中的一種焦慮,覺得對孩子不做點什么心里就感覺缺點什么,心里就放不下,沒辦法讓自己心安。
那我們從最根本的說起,你要為孩子做點什么有沒有問過孩子的想法,你比如說你要給你孩子報個補習班,有沒有問過孩子的意愿,他是否想要去,他是否覺得需要報這個補習班來提高他的成績。孩子的一切都被父母大操大辦,你說怎么讓孩子在可以獨立思考的時候真正去獨立思考。
我們不要去為了撫平自己心中的焦慮去為孩子做什么,而是要從最根本的孩子出發去為她做點什么。平時的時候去學習去慢慢傾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她成為可以交心的朋友,成為她成長道路的伙伴,一起探險的冒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