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每個處于現在這個社會的人們,要如何選擇更加好的生活方式。比如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如何對待現在的教育,如何對待現在的工作,家庭。現在的社會更應該流行什么普及什么。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物質既豐富又匱乏的時代,有很多經濟發達的地區但也有經濟并不發達的地區,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貧富差距吧。然而貧富差距是有的,無論是貧還是富的人,大部分人的思想還是停留在物質普遍匱乏的年代。現在人們焦慮,浮躁,急功近利,我想都是為了那心中所謂的穩定性。比如青少年教育,大部分家長的觀點還停留在幾十年前,認為讀書改變命運,確實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但他們想的是讓孩子考上好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然后找到好的工作,然后結婚生子,過上穩定的生活,你看大部分人還是在追求那份穩定性。在幾十年前,社會制度是可以給你這份穩定性的,比如包分配工作,一個單位可以供養你一家老小。
現在呢,最大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性,最大的確定性就是你不會餓死凍死,你可以有一日三餐,有一個穩定的住所,有干凈的衣服穿,其實這些就是幾十年前人們所追求的。那現在人們在追求什么,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吧。
我覺得處于物質豐富的地區的人們,更多地要去思考個人和社會更深次的東西,比如個人的成長,對社會做出的貢獻。物質已經不再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普遍目標。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開始把注意力都放在物質增長方面,現在物質已經達到了一個水平,我們不應該去思考怎樣再提高物質水平,不應該互相攀比物質水平的高低。物質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它不能給我們帶來生活的價值感幸福感。溫飽我們已經解決,那現在我們是不是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精神層面的東西,思考社會層面的東西。一個人是否可以在自己可以滿足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去尋找自己熱愛的事情去做,一個家庭是否可以更關注家庭成員的關系融洽而不僅僅都是想盡辦法為下一代提供物質的支撐,是否可以給下一代更多的精神財富思想財富。